分享

消费者在乎的是“多得”而并非简单的“得到”

 路美机构 2019-04-22
 

很多对市场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会经常把“消费者到底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挂在嘴边,认为考虑“消费者所得”就等于考虑了市场需求;认为“消费者所想得到的”,就是“企业应该提供的服务和产品”。


  如果我们认为市场是“静态”的,那么企业认为“消费者想要得到的就是企业应该提供的”这种说法或许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市场是“动态”的,理解“动态市场”,不仅仅要考虑所处产业之中的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也是动态的”。


 
 


  如果我们关注某个人是否愿意具有飞翔的能力的话,可以想见大多数人是渴望拥有这个本领的,飞翔可以让人自由地遨游于天空与大地之间,而且可以让人们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我们问一个人,他是否愿意为了获得飞翔的能力而变成一只“具有人的意识的鹰”的话,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放弃一切作为人的“享受”,而用这些“享受”作为代价来获取飞翔的能力吗?


  当人们谈论希望拥有飞翔能力的时候,并不会轻易想到放弃既有的什么,人们想要的并不是用现有的“一切满意的东西”去交换,而是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增加”飞翔的本领——人们希望并不是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得到,而是“多得”。


 
 


  消费者的心理和上面所说的“多得心理”是一致的,如果只是把消费心理视同为“得到”,那么显然是用静态的观点去分析消费心理了。消费者会去比较价格、技术、品质、服务……,在其中某个概念的参数被设为“参照系”的时候,消费者会希望从其他的概念中“多得”一些什么,才会让消费时的心情更加愉悦,才会真的让消费行为主动发生。


  说消费者也存在“动态消费心理”,是因为“多得与少得”总是要通过比较才能产生,比较有可能发生于不同的企业的可替代产品之间;有可能发生于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之间;有可能发生于不同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当中……。有一种言论认为网络商铺所带来的消费改变并非“广告展示+物流”的模型,而是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来进行选择,从而让“多得”的心理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由此,在对企业发展的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在我们对市场进行预判的时候,只考虑“消费者得到了什么”是不够的。“顾客是上帝”,“上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者会认为“一切都是他们的”,意味着“他们有权利去提出任何要求”——既然是“任何要求”,那么“多得”岂非天经地义?


  科技的进步导致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之中,即便是推出划时代的产品,也应当保持着一种“扬弃”的心态:抛弃的是不好的那部分,至于好的部分,不但要保留下来继续提供给消费者,还应当发扬。


 
 


  本文看似废话,但是希望看到本文的企业管理者们扪心自问一下,在你的企业进行市场规划的时候,考虑的问题究竟是“消费者得到了什么”,还是“消费者‘多’得到了什么”呢?这个“多”,到底是怎么比较才得出的结论呢?如果没有基于这个方面的正确思考逻辑,那么在市场方面所得出的答案到底意义有多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