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我国有关古琴音乐和琴事活动的记载见《周礼》、《诗经》以及持续近三千年的典籍内容,有关琴曲曲目、琴曲题材和琴人的记载自东周时期的典籍延续至今,有关古琴谱的正史记载最早见《新唐书》。 唐朝诗人张籍(约767——约830年)作《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涉言琴谱: 幽室独焚香,清晨下未央。山开登竹阁,僧到出茶床。 收拾新琴谱,封题旧药方。逍遥无别事,不似在班行。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古琴谱最晚于唐朝已存在。在减字谱出现前,我国的古琴是文字谱。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过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 明朝初期《永乐琴书集成·指法·释谱》有言: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有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约两行,末成一句。后曹柔做减字法,尤为易晓也。 这段出自明朝的记载说明了古琴谱从原初的文字谱衍变为减字谱的过程。 自明朝初期朱权编著的《神奇秘谱》开始至现在传世的明朝、清朝琴曲谱全部都是减字谱。 碣石调·幽兰(管平湖) 来自御凰品冰岛 00:00 10:33 ▲上面这曲《碣石调·幽兰》 是管平湖先生据《古逸丛书》打谱所奏。 ▲古琴“减字谱” ▲古琴“文字谱”(左)与“减字谱”(右)对照 ▲影旧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一卷 清写本 此册系常熟顾坤一据杨守敬古逸丛书本影抄,摹写极佳。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唯一的古琴文字谱。文字谱,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字叙述记录乐曲的弹奏方法。该谱传自南北朝时梁代的隐士丘明(公元494-590年)。自唐以后,该谱佚于海外,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不为人所知。 1880至1884年间,我国著名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1837-1897)先生在日本公办之余,四处访求中国古籍善本,当他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访问时,发现神光院的和尚练字的字帖古意浓重,研究后发现不但是原装唐本,更是唐代古琴文字谱,此古琴谱为七世纪唐人手写卷子谱——《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 全谱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乐《碣石调·幽兰》的演奏手法,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黎庶昌先生征得寺院住持同意,潜心复抄,并将其影印抄本带回中国。 后黎庶昌先生嘱随员杨守敬(1839-1915)先生将该谱刻入《古逸丛书》中。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碣石调·幽兰》,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世的唐代古琴文字谱,也是存世最早的中国古琴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黎庶昌先生的这一发现成为了我国古琴研究和传承传统古琴高古演奏技法的指路明灯。 《碣石调·幽兰》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琴谱》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 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 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先生1914年将文字谱《碣石调·幽兰》进行整理,制作成文字谱、减字谱双行本与减字谱本,重刻后收载于他自己的著作《琴学丛书》中。至此,《碣石调·幽兰》才重新回到国人的视线中,并逐渐广为人知。 关于《碣石调·幽兰》谱的诞生年代考证,从谱中文字可以得出推论。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在琴曲前有一段文字记叙琴谱来源,其中一字特异:“陈祯明三年”的“年”字。这段文字有两个年字,第一个年字通行两千多年,第二字年字仅存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见图片对照。 王继洪著《汉字文化学概论》中所列《有关武则天的造字统计及资料来源》图 这个年字确定了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的抄写时间最晚至武则天退位。 《碣石调·幽兰》应为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期由遣唐使从大唐带到日本的,在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元895年,因为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建议,停止了遣唐,减字谱未传入日本。 《碣石调·幽兰》原版几经辗转,流存于京都神光院,碣石调第五最后有一些曲子的名字,然而无谱,为残本。但这些曲子被全部收录在了西麓堂琴统(如嵇氏四弄)。 日本自从武家文化崛起后,古琴在日本就失传了,那唯一的文字谱也被当成了临摹唐人小楷的书法作品。 此曲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 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 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