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最南端,黔南的边陲地带,有一个小县城承载着独特的贵州喀斯特风景,无论是粗犷的山野风情还是俏丽的绿水文化,都能在这儿找到新颖不凡的景致。 它有保护完好的植被,冬不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这里六分之一的县城面积都是原始森林保护区,有着独特而迷人的自然景色; 这里有浓郁的布依族风情,也有古老独特的瑶族文化…… 它有“地球上的绿宝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眷顾它为“南方喀斯特”遗产,而它的本名,简单清脆:荔波。 小七孔 荔波最有名的景点(没有之一)一定是小七孔,很多人是通过小七孔知道了荔波。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南部30余公里的群峰之中,景区全长 7 公里,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这里有集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的原始奇景。1988 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七孔风景区得名于小七孔桥,桥身位于风景区响水河上,由青石砌成,在清朝道光十五年就已建成。因桥身有七孔而得名,从前是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 在当地传说中,小七孔石桥是“忠贞桥”,曾经有一对情侣相恋于此,但迫于外界的压力不能朝夕相依的执手偕老,为了爱情,他们最终决定逃离这里,携手天涯。 故事有着私奔的浪漫,如今仍旧是大多数游客会驻足停留、拍照留念的地方。桥下碧水环绕,水流干净幽深,两岸古树茂盛,树枝垂落河流。 小七孔桥最美的景色是,桥身投影于河水,上下镜像重合的两个世界,有种奇特的倒影视角。 除了小七孔桥之外,景区内的景色在我心中排前三甲的还有卧龙潭、68 级跌水瀑布和水上森林。 水上森林不仅是景色,更是一次探险之旅。在罕见的熔岩地貌上,珍奇树木生长其间,全都植根于水中的顽石上,与树木相栖,河水潺潺而过。不少人选择在相对安全的区域,涉水过河,水、石、木相生的自然景观,活泼而俏丽,不仅是景观,更是一种纯天然的互动,令人心生欢喜。 大七孔 大、小七孔在名字上有呼应,位置也相距不到 5 公里左右。当夏季来临,大七孔的人流量往往不及小七孔。 这大概和小七孔俏丽可爱的风景不无关系,小七孔的体验更加深入灵动,其实大七孔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大气。 大七孔之名取自大七孔桥,原名万善桥,修建于道光二十七年,后因大水灾,被洪水冲毁其中之一孔,光绪三年得以修复。 根据《荔波县志资料稿》记载,“大七孔桥连绵七孔,名万善桥或双溪桥,横跨孟塘河,气势雄伟,为本邑境内之第一大桥。” 景区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的景色为主。 从大七孔桥溯流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称为恐怖峡。整个峡谷幽静深远峡谷内危崖层叠,峭壁耸立,岚气缭绕,绝壁之上,林木环绕,非常险峻。 景区内有一横跨河两岸的天然巨岩,高 60 米,厚 10 多米,桥孔宽 20 多米,河水流过桥后,还会形成 2 米多高的大瀑布,被专家们誉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东方凯旋门”。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奇观之一,又叫仙人桥。 贵州境内还有诸多天然形成的拱桥,但规模如大七孔天生桥的并不多见。 大七孔景区内的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峻磅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洞中有瀑,瀑下有湖,湖上有天窗,阳光投下形如日月星斗。行走其间,不禁感叹自然之美。 茂兰 比起茂兰,我对荔波小七孔认识得更早。但茂兰对我来说,就像藏于深闺的美女,待我窥得一眼之后,便是一直魂牵梦绕。 贵州不缺绿山碧水,到处都有令人心醉的自然景色。茂兰独特于一种扑面而来、不可闪躲的密集纯粹,我看茂兰,看到一大片清脆、起伏、如梦迷人的绿色。 茂兰位于荔波县城境内的南部,与广西交界。1987 年设立时自然保护区共有 21285 公顷,核心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92%;1988 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 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7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在不再稀奇的“南方喀斯特”景观中,茂兰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作为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这里分布着连片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这种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在全世界的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更以原始性强、集中连片为特色,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更有中外专家称它为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绝无仅有的绿色宝石。 纵然荔波小七孔名声在外,而真正的绿宝石是藏在了茂兰。不说生态多样性,光是神奇的自然景观就可以令人醉心其中。在被喀斯特荒漠包围的景观中,茂兰无疑就是一座绿洲。 “茂兰”在当地语言中意为“有水的地方”,这里平均降水量属贵州境内较高水平,水作用于植被,植被反过来滋养水,使得这里的森林系统更加完善与健康。 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呈现出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这里是无数自然和户外爱好者的倾慕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