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游览无染寺看到许多景点有一些典故,现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一下给大家研究! 原来无染寺本叫无盐寺,由于这里是无盐王后的家冢而得名。 无盐王后是齐宣王的老婆,复姓钟离名春,无盐人,世称钟无艳。 钟离春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妇,生得高额深眼,长腰粗腿肥颈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岁还没出嫁。但钟无艳武术高强,天生聪慧,才智过人。而齐宣王当时整日的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思进取,好色无能。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兼并侵扰此起彼伏,钟离春看到自己国家的君王如此的不思进取,很着急,便斗胆求见齐宣王请求他娶自己为妻。齐宣王身边国色天香的佳丽比比皆是,听到钟离春的请求禁不住哈哈大笑,钟离春却镇定自若,连续指出了齐国的多处危机,齐宣王听的是目瞪口呆,虔诚的说:“得聆教言,犹如暮鼓晨钟,如果我今后还有一点点进步,皆君所赐。”从此以后,齐宣王励精图治,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燥齐国国势从此蒸蒸日上,而钟离春也由此被立为齐国的王后。 钟离春成为齐国的王后之后,她尽心尽力地辅佐齐宣王,使齐国国力大增,一时成为“千乘之国”。但国家强盛之后的齐宣王并没有对无盐王后从一至终,他本来就是好色之人,当齐国强大后,他又喜欢上了另一位貌美如花的女人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有事钟无盐(艳),无事夏迎春”之说。而钟离春由于失望,伤心,也离开了齐宣王从此隐居山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只见到一座无盐寺,一座无盐坟,且夫妻没有合葬的原因。 相机型号:FinePix S1770 光圈:f/7.1 快门:1/140s 感光度:64 曝光补偿:0EV 焦距:6mm 传说中的齐王墓,但是没有看到无盐王后的墓,据说二人墓葬相隔仅有几十米但是没有合葬,个中原因查阅了烟台论坛的一些前辈的帖子借花献佛给大家看一下! 说钟离春原本就是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只是为了劝阻齐宣王不要沉迷酒色才故意将自己打扮成奇丑无比的样子,当自己的丈夫励精图治,国家繁荣昌盛后才展露出自己娇媚的容颜,究竟齐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而这位无盐王后的身边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还有待历史学家们为我们解答出精确的答案。这里据说是齐王后钟无艳居住过的地方,至于那座齐王坟,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的坟墓。坟中并无尸骨,是一座衣冠冢。坟头上还长了一颗不老松。 关于这位齐康公流传的故事也不少,据说他是姜太公的后人,齐国的第31代君王。 齐康公吕贷(或称姜贷),生于公元前455年,是齐宣公吕积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齐国国君,在位18年。齐康公在位时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为相。公元前386年,被齐国大夫田和废为庶人,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岁。 这位齐康公被废后,一心想重燃姜齐东山再起之梦,他周游列国遍寻江湖术士为自己选择身后的安葬墓地。最终选择“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罘水一条玉带束梁王”闻名的芝罘山阳坡之下一处宝地,作为自己死后安葬的墓地。齐康公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性情古怪,奇拗无比。在康公的有生之年,他叫儿子往西走,儿子必定往东去。父子之间,总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拗拧儿子绞着劲儿与康公对着干。为了实现自己死后能够安葬在他选择墓地的愿望,康公生前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把拗拧儿子带到自己所选择的墓地前,煞有介事的指着北面的芝罘山巅峰对儿子说: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顶上吧,让我与这高山永世共存。齐康公指山为葬的本意,是企盼儿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山坡之下。待到康公去世之后,他那位拗拧儿却又一时良心发现,竟然一反常态地遵从他老子的所谓临终遗嘱,真的把康公葬在了山顶上,成为流传千古的笑谈故事。这,应该就是我们烟台芝罘岛阳主庙的来历。 至于齐康公为什么会在无染寺留下一座衣冠冢,至今没有专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以上故事,是关于这座无染寺中的齐王后墓及齐王墓,及为什么两墓相隔几十米却没有合葬的历史传说。
相机型号:FinePix S1770 光圈:f/8 快门:1/140s 感光度:64 曝光补偿:0EV 焦距:9mm 寺庙中还有一株北方的“玉兰王”树龄已有300多年,她与别的玉兰花不同的是,每朵花有九个花瓣,故又被人们称为“北方玉兰之冠”。 相传,玉兰是王母身边的一位美丽的仙女,有一年,王母带领七仙女到昆嵛山寻找爽心草,昆嵛山的美景,让王母及众仙女流连忘返,游山玩水之余,王母没忘了到山民家吃顿农家饭。 招待她们的山民叫石娃,这石娃三岁没了爹,四岁没了娘,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石娃很勤快。仙女玉兰看到石娃英俊潇洒、憨厚老实,心里特别喜欢。石娃见玉兰貌美如玉,聪慧贤淑,更是心动不已。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王母娘娘品尝山珍美味后,就要带七仙女回天宫,石娃和玉兰仙女恋恋不舍。就在回天宫的路上,玉兰仙女偷偷返回到石娃身边,并与石娃结为夫妻。从此,石娃下地干活,玉兰在家做饭、织布,两人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得知玉兰私自许配凡人后,非常生气,立即下旨令玉兰速回天宫。仙女玉兰留恋人间的幸福生活,不愿回去,王母娘娘一气之下,用手一点,玉兰仙女就变成了一株玉兰树。看到玉兰变成了一棵树,石娃嚎啕大哭,痛苦不堪。此后,石娃每天给树浇水,期盼着玉兰能重返人间,但却至今没有结果。  李龙王,俗称秃尾巴老李,他的传说在我们胶东大地和东三省可谓是家喻户晓,明清时期,文登开始流传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清人袁枚所著《子不语.秃尾龙》叙述如下: “山东文登县李氏妇,三月间沤衣,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数年后,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盘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 这条龙长大后时而变成人形,时而又变成龙形。变成人形时给地主扛活,力大无比,饭量惊人,能承担常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除此之外倒也老实本分。后来去了东北。当地有一条白龙江,里面住着一条白龙,这条龙品行不端,经常无端兴风作浪,致使江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毁坏庄稼,冲倒房屋,淹死百姓无数。秃尾巴龙看不下去,决心为民除害,要把白龙除掉。事前他料定是场恶战,于是化作人形(也有说是托梦)在江边求人帮忙,他告诉人们准备好馒头和石头(也有的说是石灰),于某月某日某个时辰前往江边,见白浪上翻时就往里投石头(石灰),见黑浪上翻时就往里投馒头。由于秃尾巴龙平日里为人实在而又随和,经常帮助别人,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李”,所以人们都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他最终借着人们的帮助杀死了白龙,自己也被玉帝批准管理那条江,那条江从此成了黑龙江,他便是黑龙江的龙王了。 据说秃尾巴老李战白龙时出了很多汗,而他是条黑龙,所以出的是黑汗,黑汗把江染黑了,黑色的江水渗进两岸的土地里,土地于是变成了黑色,而且特别肥沃,不用施任何肥料也能长出好庄稼。另外,秃尾巴老李对山东老乡特别友好,山东人在黑龙江上撑船时,江里的鱼会自动往船上蹦,那是秃尾巴老李送给老乡的礼物。据说在黑龙江行驶的船上,只要有山东人,就不会翻船,所以每次开船之前,船家都要问“有山东人吗”,不论有没有,乘客们都会答“有”,因为厚道的秃尾巴老李并不追究是不是真老乡,只要听说有老乡就一概照顾了。秃尾巴老李还是个孝子,每年夏天,他都要回山东老家给母亲上坟,由于他腾云驾雾,挟风带雨,所经之处必然风雨大作,并且往往夹杂着冰雹,所以他每次回山东时,带给家乡的都是或大或小的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