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副改变左宗棠命运的对联

 齐一摄现美 2019-04-22

在湖南醴陵的县驿馆,大门原有一幅木质楹联,上书: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的撰写人是湖南醴陵县渌江书院的老师左宗棠,左宗棠因应醴陵县令的要求,为接待两江总督陶澍而撰。清廷的封疆大臣陶澍是湖南首批出仕的朝廷大官。1836年春天,60岁的他由长江逆流而上,在江西检阅军务后,由萍乡入湖南,回老家益阳安化省亲,故经过醴陵小息。为陶澍这样级别的朝廷大员,醴陵县令忙不迭准备接待迎迓,除公馆被装饰一新外,驿馆大门还得有一幅好楹联。

  你可别小觑了这种楹联,它往往寥寥数字,但方寸之间,却大有讲究。除意境深邃、格律贴合,文采斐然外,而且还得要百般奉承上司,不显山不露水地大拍马屁,是故难度极大。县令文墨不深,周遭都是刀笔小人,只得延请时任醴陵渌江书院老师的左宗棠代写。

这种楹联在写成刻成匾联时,字面上也绝对没有代笔作者的姓名痕迹。左宗棠撰写的这副不长不短的只有26个字的楹联,却用尽了浑身的解数,耗费了许多的心血。最终,让醴陵县令的溜须拍马,得以尽善尽美,给县令的仕途大大加了分,但想不到的是,这幅对联却给一直不得志的左宗棠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并彻底改变了左宗棠的人生轨迹。

 这副楹联几乎字字有典故或由来,上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与贵宾两江总督陶澍的一生不但字字关联,而且还曲尽了褒扬歌功之能事,刻意避免了阿谀奉承的肉麻俗套。

“春殿语从容”,对联的首句就提及宣宗道光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接见陶澍的大喜事。在紫禁城,道光皇帝爷倾听了陶澍对国事大政的看法,肯定了他革新除弊,创“票盐法”,把盐税市场化,繁荣了江淮经济,同时也为清王朝增加了巨额的税收;道光爷还大力表扬了陶澍和江苏巡抚贺长龄联手振兴了江浙民间航运业,首次组织完成了清代官民并举对京畿地区大规模物资漕运(包括南方盐茶,丝绸布匹,谷物油料等)。君臣二人相谈甚欢,非常开心,议罢军机大事,皇帝为彰显国君仁爱亲近,故意问起了安化资江河畔的那块印心石,说:“陶爱卿啊,你出来为国家做事一晃就20多年了,不知道你家乡的那块印心石,是不是还在啊?

“廿载家山印心石在,”皇帝不但知晓陶澍出仕已二十余年,知晓陶澍家乡安化有一块印心石,而且还知晓陶澍就是在这石头边上读书长大的,暗暗嘉许陶澍像印心石一样的坚强,冷静,持重和忠心,真是皇恩浩荡啊。赐见谈话完毕后,宣宗皇帝还亲笔题了“印心石屋”四个字,赐给陶澍。从此,陶家就把这四个字当作传家宝。这一“旷代之荣”,是多大的恩宠啊。

下联借陶澍的远祖陶侃曾经掌督八州军事的典故,引出陶澍远祖一脉的光荣历史,展现出家乡父老对陶澍荣归故里的祈盼。下联出句“大江流日夜”,本是南北朝谢玄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一诗的首句,此处被左宗棠信手拈来,稳稳当当地对住了上联的“春殿语从容 ”,格律中规中矩,完全无可挑剔。在楹联中,左宗棠运用“春殿”,“语从容”,“大江”,“流日夜”等词句意象,巧妙地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亲近皇泽的经历,暗示了他两江总督陶澍在华东一带高企的政声,导引出楹联下联的后面一句“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表达了湖南八州民众对陶澍的敬仰和对他荣归故里的欢迎。左宗棠运用他渊博的文史知识,引出了陶澍的远祖陶侃曾经掌督八州军政的辉煌家族史,更为此联增色不少。

注:陶侃(259年-334年)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州江州二州刺史、都督八州(东晋设有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江州、宁州、广州、交州共8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3]

整个联语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寥寥数字,将陶澍及其先祖的历史荣耀,悉数囊括,敬仰之情溢于文字之外。想当年,这位年过花甲的封疆大吏读完此对联,该是多么的激动啊!

  两江总督陶澍当即提出要见楹联的撰写人。

左宗棠来了,一个25岁的年轻人,醴陵县渌江书院的教书先生,名为山长,实为民办学校的教师。二人寒暄入座后,陶澍与左宗棠素昧平生,一个是两江总督,一个是教书匠,其差距之大等同于现今的一个大军区司令和一个多次参加研究生考试但未被录取,只能回老家教书的普通知识份子。两江总督这个官职相当于现今的大军区司令,另外还兼管着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的政务,可谓是东南军政第一人,地位非常显赫。接谈不久,陶澍就觉得这后生谈吐不俗,文思如泉,针砭时政,刀刀见骨。最可贵的是,这后生对于军务韬略还很熟悉,并写有6本军事著作:《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善后》。

与左宗棠一席晤谈后,陶澍已视左为奇才。他决定推迟归期与左宗棠长谈。一老一少谈古论今,越发投机,有时竟然不知东方之既白。就为此,两江总督在醴陵多住了七天。

在左宗棠与陶澍醴陵一晤的第二年,即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去参加北京科举会试,名落孙山,再次落第。他顺流东下,去江宁找了陶澍,陶留他作了个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有人说陶澍这样做,是为了作秀,以博天下读书人的拥戴。但后来不久,陶澍以两江总督之尊,主动提出让他的独子陶桄(时年6岁)与左宗棠的长女(5岁)定婚,两人于1847年完婚。[4]

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离开江宁,于1840年至1847年在安化陶家给陶桄当了八年私塾老师,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经营柳庄,钻研农学、舆地,编成《朴存阁农书》,并对鸦片战争予以关注,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等应对方针。

注:柳庄。1844年,32岁的左宗棠用教书薪水的积蓄约900两白银在湘阴县柳家冲,置薄田70亩,亲自设计监工,建成了一座占地4.29亩、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因其挚爱柳树生命力旺盛、百折不挠,起名“柳庄”。从1844年柳庄建成入住到1857年迁居长沙,左宗棠与他的家人陆陆续续在柳庄居住了13年。[2]

其实,陶澍也是国学巨擘,能诗工对,楹联高手,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多有专著出版传世。陶澍其人的品格文章,只要看看他为河南汲县白云阁题写的楹联,就可见若雷所言不虚:

   卅二色神仙宝光,也似佛、也似儒,出世还入世;

   五千言道德真嗣,亦称师、亦称祖,可名非常名。

因陶澍、曾国藩、胡林翼等名臣慧眼识英雄,左宗棠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任幕僚。1853年,左宗棠随张亮基入湖广总督幕府,张亮基调山东巡抚后,左返乡。18544月,42岁的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1856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之功,被任命为兵部郎中用,赏戴花翎。1858年,在骆秉章的保荐下,左宗棠加四品卿衔。1860年,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18621月),督办军务。1863年(同治二年)升闽浙总督。最后官至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堪称肱股重臣。[2]

然而,左宗棠最伟大的功绩是他率湘军全面收复了新疆。清同治以来,沙俄等外藩侵占了伊犁,觊觎北疆。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拒不发兵,散布“出兵必败”。左宗棠力排众议,以古稀之年,出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义无反顾地抬着棺材(扶棺西征)率部出玉门,越荒漠,在迪化立起了保卫国疆的大营。左宗棠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一月驱骤三千余里”, 于1875年指挥击溃阿古柏军队,收复乌鲁木齐及和阗等地,使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继而他又屯垦边疆,广种粮,多植树,改造沙漠,新疆至今还有不少他和他的部下栽下的柳树林,称为“左公柳”。

注: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2]

(本文内容主要摘自陈若雷的博客)

参考资料

1、《陶澍与左宗棠的联缘》

   2012-12-17 10:44

   2012-12-17 10:44 星期一    作者:陈若雷  来源:陈若雷德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