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致知补传 ——《大学格物致知章》讲义

 昵称59662022 2019-04-22
格物致知补传
——《大学格物致知章》讲义
苦茶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是朱子根据二程之意,从而补写的格物致知章。清儒常有因此而病朱子者,然此章实为章句,而非窜入正文之中,所谓变乱古经实无此事。

  这是《大学》八目之首,即由格物致知,即物穷理,从而人能获得对于自然的知识。对此,朱子很明确地区分了个体认知与自然,并将认知的目的定义为格物穷理。因为自然世界存在形而上的本源,必须通过对于自然事物的研究,从而获得自然界背后的道理。自然世界是存在道理,那么推而广之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运行的道理。通过不断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人可以获得和理解事物背后的道理。当世界能够可以认知,那么个体的内心就可以进而获得具体事物的知识,将功夫运用纯熟就可以获得世界整全的知识。

  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之中,当人能够凭能力认知世界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对于自己所生活世界的知识,从而将这种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此即反身而诚,故格物致知必至于诚意。在这里,我们不妨追问,人类社会恒久的知识是什么?人类社会的知识与自然世界的知识是什么关系?

  如果人能够从自然世界获得某种恒定性的知识,他必然将其推衍至人类社会,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在今天马克思主义认为进化论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但是在传统儒家社会,则将人类的基本伦理看做是永恒的法则。因此,当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获得人类知识的时候,就必须追问自己与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正心诚意章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