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 | 黄秉泽:贯穿一部俗文学史的梁祝故事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22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我国流传最久,传播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贯穿了整个一部俗文学史。梁祝故事是一曲青年男女抗议封建束缚,要求婚姻自主的颂歌,它歌颂了青年男女坚贞纯洁的爱情和誓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追求和愿望,因此受到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喜爱,至今遗迹到处留存。仅传为梁祝的合葬墓就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江都、山东嘉样、安徽舒城、甘肃清水等数处;梁祝读书处有山东曲阜、江苏宜兴等处,宜兴还有祝英台故宅。宁波还有梁山伯庙,每年阴历八月初到八月半,香火很盛。据说月半那天,祝英台照例归宁祝家渡母家,演戏酬神更为热闹,为当地传统的仲秋节平添了别一番情趣。梁祝成了美好夫妻的典范,宁波谚语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这些当然都是人们臆造出来的,但它反映了人们的爱憎倾向,说明了梁祝故事在各地留传的影响。
  
  梁山伯、祝英台其人,于史无征,传说是东晋安帝(397—418)时人,清代唱本有托为周平王(前770—前720)时孔子门徒的,也有说是唐代人的。梁祝故事最早见于载籍的,是南朝梁元帝(552一554)时。明末诸生徐树丕《识小录》说:“《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所著,“此书明初渐已湮晦,明季遂竟散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七)今本《金楼子》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不完备的本子,其中并无梁祝文字,可能已佚失。《会稽异闻》其书不传,更不知出自何代何人。现存最早最完整地记载梁祝故事的是唐代张读的《宣室志》(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七《梁山伯访友》所引),但今存张读《宣室志》各版本均无此记载,因此,是否出自张读之手,也难断定。南宋张津《四明图经·鄞县》又说:“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塚,即其事也。’”《十道四蕃志》为唐武则天时梁载言撰,此书今亦不存。
  至今有可靠材料可征的是北宋。北宋词牌中有〔祝英台近〕,今知最早使用此调的是苏轼、王安石,他们是宋神宗前后的人,其创始当在此之前。新的词牌被采用,往往因初咏某一事物而得名,可见梁祝故事在北宋已很流行。北宋末年已渗入封建迷信色彩,并削弱了梁山伯爱情的纯洁性。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明州(今宁波市)知州李茂诚《义忠王庙记》载,梁山伯求婚祝英台,祝已许马家,“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是一个爱情淡漠,功名心重的人。“至安帝丁酉秋”(隆安元年,397)他的灵魂还帮助太尉刘裕打败孙恩的农民起义军,被皇帝封为“义忠神圣王”,在宁波立庙祀之,又在绍兴建有梁王祠。“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被传为神,被当作封建义和忠的偶像。庙当修于此时。以后明万历、清雍正、同治,到民国十二年,屡经修葺。
  南宋、元、明、清各代纂修的宁波、宜兴、清水等地方志中,都有详略不同的梁祝故事的记载,可见流布之广。
  梁祝故事的杰出艺术创造,它所反映的历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应从民间通俗文艺中去寻找,可惜这方面的材料太缺乏了。明代以前没有留下一部完整的作品;明代除短篇小说外,长篇的戏曲、曲艺作品,都残缺不全;只有清代至民国初年,保留了较多的完整作品,特别是清乾隆以后,随着地方戏曲、曲艺的勃兴,梁祝故事的歌咏演唱遍及全国。
  
  梁祝故事在宋元民间必有广泛的流传,但今仅知最早描写梁祝故事的作品是著名元曲家白朴的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惜无传本。天一阁本《录鬼簿》题目正名作:“马好儿不遇吕洞宾,祝英台死嫁梁山伯》。”马好儿和吕洞宾的故事,不可得知;他们同梁祝故事的关系,在此前此后的故事中也无踪迹;马好儿同北宋以来传说祝英台曾被迫嫁给的“鄮城廊头马氏”、“马骏”、“马大郎”、“马文才”是否有渊源关系,也未可知。只有“死嫁”与历来传说是一致的。杂剧的内容仍无法确知。
  元代南戏中,只有明末钮少雅《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第三册所辑录的三支仙吕曲留存。题作《祝英台》,注为“元传奇”。此书是增补元天历间(1328—1330)人所编《九宫十三调》而成,所征取均为古曲。这三支曲是山伯访英台时的唱词,二人对唱、轮唱,形式灵活自由,真实地表现出二人久别重逢时的微妙心理和争叙别情的急切情怀,反映了两人真挚纯洁的情感,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编的《古今小说》(又名《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一段“入话”。这段“入话”,很可能是冯梦龙的创作,他曾在《情史》卷十《情灵类》辑录了《宁波志》的记载,并加了按语。
  “入话”的故事梗概,与以往的传说基本一致。但适当作了一些艺术加工,特别是突出了故事本身含有的反封建思想。
  故事一开始就表现了一个尖锐矛盾:女子也“通书好学”,与男子具有同样的资质,但不能“出外游学”,揭示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女子要想实现求知欲望,既要改换男装,冒充男子,更要保证男女相处时的贞洁。英台改装,“哥嫂亦不能辨”;又自摘榴花插瓶盟誓,作为验证,这才取得受教育的权利。
  英台入学后,结拜山伯,同宿共读,严守誓约,不敢表露真情,唯有私下“爱重”,只在临别时约定“二个月内,可来相访”,“英台有心于山伯,要等他来访时,露其机括”,再“说婚姻之事”。封建势力可以束缚女子的行动,却无法遏制她们天然的真挚的爱慕之情。
  哥嫂许婚,英台顺从地出嫁马家的描写,表面看是淡化了反封建的色彩,没有像以前传说那样,“为父所逼”,而是“英台恐哥哥疑心,不敢阻挡”。山伯知道了英台原来是女子,初时只是“自悔愚鲁,不能辨识”。当知道英台已许婚马家,也只是“自恨来迟,懊悔不迭”。似乎梁祝二人在爱情遭到破坏时,都是逆来顺受的。其实不然。英台不予“阻挡”,是要证实自己的纯洁清白;山伯的“懊悔”,是深知回天无力,心情沉痛。梁祝都把痛苦和反抗深藏心底,不做徒劳无益的口头反抗,因此反而显得更婉转深沉。这正是明代后期优秀的戏曲、小说作品表现反封建主题更加深化的一大特色。不然山伯不会相思身亡,临死要求葬于“安乐村路口”,以待英台。最后英台在梁坟前出轿,“忽然一声响亮,地下裂开丈余,英台从裂中跳下”。山伯的一往情深,英台的果断决绝,都表现了他们爱情坚贞不渝,对封建束缚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梁祝死后化蝶,大约出于南宋。南宋孝宗(1163一1189)时永嘉人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有“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已透露出英台化蝶的消息。白朴的杂剧、元传奇及宋元其他记载中,均无化蝶的情节,“入话”为当今所知最早写梁祝死后化蝶的作品,并为以后数百年传说故事所继承。化蝶的结尾,吸收了南北朝时,宋朝乐府诗《华山畿》和晋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唐代敦煌变文《韩朋赋》等作品结尾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故事删去了一般志书津津乐道的“封义妇”、“显灵异,助战役”,被封为“义忠王”,并为之“立庙祀之”等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荒诞情节,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趣。
  
  梁祝故事在明代戏曲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知有朱从龙《牡丹记》、王紫涛《两蝶诗》、朱少斋《还魂记》、无名氏《同窗记》、《访友记》等传奇,可惜大都佚失或仅存一两出演出本。
  明万历以降,随着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盛,民间坊肆刊印了许多戏曲选本,它们一般是从昆腔或其他声腔的长篇本戏中选取出来,或经移植改编改调而歌的演出本,因此它们保留了更浓郁的民间色彩。现存梁祝故事的单折戏五出,其中三出是“英伯相别回家”,即后来经常演出的“相送”。两出是“访友”,即后来广泛流传的“楼台会”。这两部分都是原来剧作最精彩的片断。其中四出都标明出自《同窗记》传奇,各本因剧种不同,编演者不同,语言风格各有特色。但同一题材,同一情节,又源于同一剧本,竟有两三个不同剧种的舞台演出本流传下来,这在古代戏曲史上是罕见的。
  《英伯相别回家》,选在《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卷一。这出戏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祝英台作为一个少女的细心、多情和天真聪慧。末尾以许妹相约,既见机智,又为下文再会留下余地。唱词清新质朴,而连唱十支曲子,取十种景物为喻,这种重叠联章的形式,采用了民歌的表现手法。
  《山伯赛槐阴分别》也见《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卷一。梁祝故事本无“槐阴分别”事,此处加一“赛”字,标明此戏胜过《织锦记》(又名《天仙配》)董永和织女“槐阴分别”的描写。本出比上出文字典雅,堆砌典故,应是出自文人之手。但它充实了山伯疑英台为女,英台巧为辩解的情节,丰富了英台聪明机智的性格。前者许以小妹,叮嘱早来;本出用“你三七、二八、四六日来我家”的隐语相约,为下文误期设下伏笔。两种写法都为后来的戏曲、唱本所继承。
  《河梁分别》,选在《新鋟天下时尚南北新调》卷上。本出满篇经史典故和仁义道德教条,即景取譬,生动、朴素、新颖的语言没有了,代之以刘阮遇仙姬,红叶良媒等典故的堆垛,甚至生硬地搬用《西厢记》“长亭”的语句。
  这三出戏,取材相同,风格不一,所用腔调各异,艺术上固有优劣之分,却反映了梁祝故事题材在明代戏曲中的广泛采用和流传。
  《访友》是梁祝故事的又一个精彩片断。明无名氏《访友记》,《曲海总目提要》著录,清乾隆时可能存世,今已佚。《访友》单出戏,今存两种版本:一为《山伯千里期约》,见《摘锦奇音》;一为《访友》,见《缠头百练》二集“唝啰曲数卷”。两者曲词相同,前者多出事久问路,梁祝相认、问安、对饮等情节及科诨,宾白较多。这一出主要写梁祝分别以后,梁山伯依约往访英台。这出戏梁祝情感表现得最充分,特别是山伯把他对英台的期望、失望、怨愤、爱恋之情,渲泄得淋漓尽致。剧中事久、人心穿插其间的科诨,既交代了情节,又体现了中国戏曲以科诨反衬悲情的传统手法。从这几出戏可以看出,梁祝故事,在明代戏曲中无论其思想性,还是人物性格塑造和其他艺术表现手法,都更加丰富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梁祝故事到清代已传遍全国,各地方戏曲、各种曲艺形式,都演唱这一节目。存世唱本有鼓词《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团圆记》(以下简称《还魂记》)、《柳荫记》,木鱼书《牡丹记》,弹词《新编金蝴蝶传》、《新编东调大双蝴蝶》等三十多种,戏曲有张雍敬《祝英台》,地方戏《山伯访友》、《梁山杯全本》及近代地方戏三十多种,明清民歌数首。这些作品出自说唱艺人之口,传之于市井书场、村镇街头,它唱出了下层人民对男女爱情苦乐酸辛的关切,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心愿。过去流传比较简约的部分,在说唱中得到充分展开、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些作品既是历代传说的继承和发展,又难免掺杂一些庸俗、落后和荒诞、迷信的成分。从总的倾向看,这些作品都能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细节,写出青年男女之间深厚的爱情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坚强决心、痛苦遭遇、美好理想。它们热情讴歌了生死不渝的爱情,无情鞭挞了以封建礼教为信条的封建家长。
  从内容看,清代戏曲继承明代戏曲的成就,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在有些细节问题上,因版本不同而各有异。比如入学一场,英台为争得同男子一样平等求学读书的权利,先女扮男装,扮作算卦先生,当面瞒过父母,初步解除了父母的顾虑。后因哥嫂嘲笑她出外求学是假,“要找有情人”是真,读书“回来公公抱外孙”。英台扯下三尺红绫,埋在土中,上栽红牡丹(有的作折牡丹花插瓶中,也有折柳插瓶的),对天(或对火神、对菩萨)发誓:英台若失了贞洁,红绫化灰,牡丹枯蔫。终于达到了出外求学的目的。
  结拜、共读是梁祝爱情的开端,相送是梁祝爱情的深入发展。这三出戏是梁祝爱情故事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各本都作了精采的描写,而内容大致相同。
  马家求婚是对梁祝爱情的考验。关于马家,各本写法不一。有说是“豪家”,马家儿子是“贪花好色”纨绔子弟,曾逼死前妻;有说马家有“万贯家财”,儿子“一表人才生得好”,“满腹文章”,为人“志诚”,“知文达礼”。英台一律不为所动。有的写祝公、祝母既非屈服于豪家,也非贪图马家厚聘,而是真心实意为女儿选择门当户对、品格端正的东床佳婿。这样写更能深入揭示封建思想统治的严酷,社会的黑暗。英台闻听父母接受了马家聘礼,内心非常痛苦,既不能对父母说已自许梁山伯,也不能公然反抗父母之命,而是采取表面顺从,把反抗深藏心底的态度,从此以后她更加思念山伯。《还魂记》特别写了《思兄》一节,把那种别后朝思暮想,寝食不宁,梦寐苦思的情态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牡丹记》专写了《五羡梁兄》一节,思往昔,忆别后,对同窗共读的美好情景追怀不已,对山伯的高情厚谊、崇高品德,仰慕钦敬无比。与此相应的也写了山伯《五忆窗朋》一节。它们运用“思五更”等联章体反复吟咏,如泣如诉,把双方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山伯访友是梁祝爱情故事的重大转折,并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不少本子写临别时英台以“三七、二八、四六日必来访”这样易生歧义的隐语相约,为山伯来迟,作一伏笔。有的本子写英台临别以一只绣鞋为信物,请师母为媒,较早地揭示了梁祝间的爱情关系,使情节反而自相矛盾,不够合情合理。但各本都没有把它当作重要关目去写,而是把重点放在捅破梁祝爱情中间的一层窗户纸以后,二人的悔恨、怨怅、痛苦心情,通过互相倾诉心曲,互相更加深了解,终以生死相依为誓,为悲剧结局奠定了更充分的思想感情基础。
  合墓化蝶是梁祝故事的结局,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最高潮。有的写山伯访英台时,因婚姻无望,当场愤而成疾;有的写山伯回家以后,忧思成疾;有的写山伯病后,使事久给英台送信求药,英台暗示今生不得成合,山伯吞信而亡。尽管对山伯死因,各本写法不同,但英台于成婚之日,跳入山伯墓中,二人同眠地下,化作蝴蝶翻飞,这一情节,各本基本一致。四川的戏曲、唱本又有梁祝精魂化作一对比翼鸟的描写。
  至于有些唱本写梁祝死后还魂,学成一身文武艺,为国立功,封侯,重新团圆,甚至说梁祝本为天上金童玉女,谪罚人间,受八年离别之苦等,固然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终因太荒诞而又充满封建迷信色彩,不足为训。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如果说产生于中唐,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产生于北宋,也有近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期而广泛流传,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宋元明清迄今,戏曲、民歌、小说及各种讲唱文学等俗文学各种体裁的重要题材。历代艺人以梁祝故事,表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憧憬。1949年后,梁祝故事仍有新的发展。1952年10月,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选出了30多种优秀剧目,其中梁祝故事戏两种,一是上海越剧院改编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是四川川剧院演出的《柳荫记》,各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艺术创造。这两种本子是今天各地方戏改编演出的重要剧本。五十年代末,上海音乐界还创造性地把它改编成小提琴演奏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15.1.3

转载自:文史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