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仇或宽恕

 汐钰文艺范 2019-04-22
卢·华莱士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盟军的将领,他为世人所知的原因不是他在战争上的赫赫战功,而是他写出了一部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宾虚》。

  战后,卢·华莱士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赋,在他担任新墨西哥州行政长官时创作了《宾虚》,讲述古罗马时期,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梅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反抗罗马帝国压迫的故事。这部小说一经面世便名噪一时,从19至21世纪,《宾虚》历经默片、彩色有声电影,再到电视剧、舞台剧,故事不断重演,然而对观众来说,最深入人心的仍是1959年威廉·惠勒执导的电影《宾虚》。是此,笔者便以1959年这个经典电影版本来探讨一下《宾虚》里关于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大义与复仇的故事。

  犹太人宾虚是个商人,其家族是耶路撒冷最富有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罗马人侵占以色列的时代。当罗马军队开赴耶路撒冷时,另一位犹太年轻人耶稣还在家乡伯利恒跟他的父亲约瑟夫从事着木匠的活计。他在山冈上那悠闲自在的背影极富诗意。在影片结束之后,人们才会明白那抹诗意象征着他对世人的宽恕。当罗马军队侵占耶路撒冷城后,犹太青年宾虚来到军营中,他来探望他的儿时好友梅瑟拉。此时的梅瑟拉是罗马军队的司令官,从儿时开始他就梦想统治耶路撒冷,而他想统治的地盘正是宾虚的国家。

  到此为止,宾虚与梅瑟拉不仅是两个久未见面的发小,还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关系。这是从古至今,永不可调和的关系——除非被侵略者是个卖国求荣的汉奸,但宾虚不是。当梅瑟拉为了贯彻他的统治,想利用宾虚的影响力控制犹太人的思想时,宾虚不肯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两个好友就此决裂。

  在此,我们做个假设,倘若宾虚愿意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梅瑟拉还会不会出手害他?结果是必然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出卖灵魂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好下场。

  宾虚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在战争的混乱之中面对侵略者,宾虚和我们一样首先考虑的就是家人安全。但“明哲保身”的想法很快破灭,宾虚的妹妹在屋顶观看时不慎将瓦片碰落砸到总督,在梅瑟拉的阴谋策划下,宾虚全家被定为谋反罪。失去家人后,他被卖到军舰上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奴隶生活。遭此打击的宾虚开始“因仇恨而反抗”,在和梅瑟拉的战车赛中赢得对手。倔强的梅瑟拉致死不悔、不求宽恕,梅瑟拉的行为其实代表着一种侵略者的残酷意志和没落。梅瑟拉的死并没有缓解宾虚对罗马帝国统治的仇恨。

  然而,在这场“为民族大义而斗争”之中,复仇也并不能带给宾虚心灵的平静。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受过时,宾虚发现那人就是在危急时刻的救命恩人,宾虚被其言行所震撼,复仇的火焰逐渐平息,内心最终趋于平静。至此,宾虚最终领悟:“复仇并不能使人平静,宽恕才能。”

  提起犹太人,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像波西米亚人一样永远在流浪。犹太人正是在宾虚所处的那个时代失去了他们的国家,从此开始流落他乡,历经三千年。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从此,犹太人陆续回到自己的国家。二战时期,欧洲发生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进一步促使了犹太人的回归。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当天为以色列的国庆节。

  同是犹太人导演斯皮尔伯格在2005年执导的电影《慕尼黑惨案》讲述的即为犹太复国之后的故事:以色列运动员在慕尼黑奥运会上遭遇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暗杀,以色列派特工新手艾伍纳组建暗杀小组复仇。这部电影中,艾伍纳最终放弃了以民族的名义复仇,而选择带着妻儿离开以色列,继续像其先祖一样旅居在异国。这其实是一个现代版的宾虚故事。

  卢·华莱士写作小说《宾虚》时,正是在南北战争之后。作为参加过此战争的将领,为何要塑造一个由家国仇恨而走向宽恕的人物?众所周知,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场内战,这场战争摧毁了奴隶制,把黑人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我想,卢·华莱士一定是看到战后的黑人仍然没有放下对美国白人的仇恨,从而感到惊讶:正是当时和他一样有着进步思想的白人领导的这场战争解放了黑人,为何黑人就不能放下他们的仇恨呢?因而他才写下一个最终放下民族仇恨,为追求心灵平静而宽恕的宾虚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宾虚象征着美国黑人,象征着全世界所有在未来民族大融合时代任意民族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