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退去,有一群人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大转折——不,是逆转,转折只有90度,逆转是180度。 他们生活在攀枝花。 攀枝花最初只是个小村落,因它的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由于建设需要木材,攀枝花被国家辟为特区,许多青年建设者手持钢锯上了山。山深林密,高大粗壮的树木,需要两人用弯把锯合拉,一天也伐不了几棵树。 那是他们父辈的工作情景。 攀枝花地处滇川交界,长江上游,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父辈中的另一些人,则赶着满江浩浩荡荡的木材,顺流而下。 攀枝花作为一个城市,迅速地生长起来,父辈们砍完了树,养大了娃。娃长大又继承父辈的营生,只是等他们上山时,砍树只需要一把手提汽油锯,成人胳膊粗细的木材,在飞转的链刀面前,挺不过几秒就颓然倒地。 赶漂工的儿子,小时常见父亲捧饮江水解乏,而等他接班时,江水已浑得无法入口。 他们遇上了大逆转。伐木工放下了手中的锯,背着树苗上山。赶漂人成了护林人。森工局变成了造林局。辛苦而收入有限,聪明人选择了买断退出,选择留下的,将父辈锯掉的树,一棵一棵地种回原处。 造林比伐木难,护林又比造林难。 点房,星星点点地盖在林子里,是给驻守在山上的护林人住的,以保护新栽小树。点房不通水电,照明全靠煤油灯。食物全靠人背上山。更难熬的是枯燥无聊,带两本小说上山,点房只有煤油灯,离远了看不清,凑到灯跟前,又被熏得够呛。 作为长江上游第一城,攀枝花原是青山延绵极美的地方。四十年森林砍伐,竟使它一度名列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好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它又成为“国家级森林城市”,空气优良率达98.4%。当年的点房,已经深藏在茫茫林海之中无处寻觅。 父辈的辛苦,收获了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自豪和荣光;儿子辈的辛苦,有些无奈,有些悲壮,但收获的是未来和希望,心里踏实。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旅行湖北、湖南、重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