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造价咨询业务5年,北京合纵联横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无论是开发单位还是施工单位(自营类)对于下级供应商往往都是通过竞争谈判的方式进行降价,进而完成降本指标。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不符合市场价的竞争的风险,但是通过这种合理低价中标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完成进一步的降本,本质上还是供应链条上的利润转移。 导致的结果是各方供应商的价格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弱,但综合竞争力却越来越低。 换而言之是采购方赢得了价格,却输了质量、服务和技术。 所谓的合理低价也会因为内部重重制度约束或历史数据因素影响演变成最低价格被合理性中标。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价格层面,建设单位与施工单的合作不能围绕着一单合约关系。项目开发应该站在整个项目角度上,做到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性价比最高。如果把项目建设当作一个产品去考虑,那么目前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的脱节是项目可行性与建筑行业精益化生产的重灾区。 设计单位按照规范、业主的指令去设计图纸;有些甚至连现场实际情况都不做考虑一味的满足设计合同中的限额指标;对于无法完成的设计任务也是硬着头皮去完成;设备类型的图纸或者专业工程类的图纸往往需要由厂家再次深化设计。毕竟你买不买这个设备跟设备商和你报什么样的价格有着决定性因素。 个人觉得传统的招投标模式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是存在恶性竞争的弊病。 既然是低价中标,甚至低于基期成本价中标,怎么可能会换来好的质量和服务。后期终归是有很多的索赔和变更、洽商拦在结算的路途上。与其说新的招投标模式不如说新的合作模式亟待产生。 而对于一些开发公司都已经完成建立集中采购或者战略采购。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供应商资源库,但是实际操作的本质都变成了圈养一群羊,今天突发奇想的抓住一只羊宰杀掉。左手以战略合作为诱饵吸引外围供应商加入,右手拿着制度和合约来制约报价,美其名曰成本管控。因为都知道这批供应商如果不愿意做,在逼的不太狠的情况下外围的供应商为了首单也会低价杀入。加上年度降本指标限制和入围报价,供应商的价格越做越低。由于供应商的被降本,利润空间逐步压缩,以至于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革新,完成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最后导致整条供应链的灵活性和价值逐渐丧失。原先设想的战略意义和构想自然也不复存在。甚至有些建设单位对战略采购单位进行资源再组,以自身的体量绕过供应商,直接对掠夺供应商的二级供应商资源。 建设单位集团利用其影响力及采购体量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协助下级供应商完成采购,与供应商共同去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案,形成共有专利或该项专利外用利润分红,面对优质的供应商(施工、供货、设计及其他服务),是否能够与采购方协同发展,作为采购方管理缺失的延伸。新的开发模式和信任模式成了打破建设活动中甲乙双方的关系壁垒的市场空白。 真正意义上通过成本管控的降本意义,远远大于通过计算或利用甲乙双方本身不对等的关系谈判的降本意义更大。 而谈判手段完成的利润转移承受上限实际也是受供应商内部成本的管控。通过合理低价确认中标,恰恰是管理能力不足的体现。实际算出来的本项目数据的依据是基于定额还是历史数据也好,本身就已经再时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操作人员对市场、新工艺理解匮乏自然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造价咨询企业一味的迎合业主成本工程师的要求。所谓的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更像是全过程造假流水线。兢兢业业的按照业主方的成本工程师的喜恶和业主成本制度的约束,无法客观对自己专业领域做出评估。与其说是工程造价企业的咨询工程师,不如说是建设单位基础工作的行政文秘。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优秀驻场工程师”更像是定向输出培养的执行机器。以这样的心态和沟通能力去做销售或者采购,或许更容易成功。从这个角度上再去思考造价咨询企业的意义或许真的可有可无了。 作为造价咨询从业人员往往失去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因为本身在算出来的成本优化下,本身就构成流程执行机器的一部分。作为数据生产者自然会失去执业过程中的成就感。 近段时间频频出现的BIM和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推广。更像是这个咨询行业最后一个风口,所有人都在这个风口极力想让自己飞起来。虽然方案的可行性和政策便利分析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些业务就和区块链一样。本身就是存在的底层技术。现在无非就是对这些技术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一定的市场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一瓶瓶的老酒换新瓶。因为做这些工作靠谱的向来都是人而不是公司。执业公司挂靠早就是市场的通用规则。即便是劣币驱良币,也只是人员圈内流动周转。对于整体而言,并没有质变,毕竟底层做项目的还是这群人。 广联达服务【建谈】特约作者:两袖青蛇剑开天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