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次看冀成老师的游记散文,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景区的景点,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等等,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领悟,还不忘借古论今,对当今社会给予揭露和讽刺,让人学习和思考。 提起兰考,大家首先想到了焦裕禄。是焦裕禄精神让兰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关于焦裕禄的故事大家几乎耳熟能详,但在此看到作者真诚的叙述,内心还是会涌现出一股激情和感动。 说到开封,大家不会忘记北宋,更不会忘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然还有反复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传奇历史人物。正是人文和地理因素,让人们对古城开封有了无限的遐想。 总体来说,这是一篇洋洋洒洒,非常成功的游记散文,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文笔厚重,构思严谨,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流畅,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让人真切领悟到大家的风采! 兰考、开封小记 开封是我国的七朝古都,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与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北京、南京、杭州并称中国八大古都。 少年时期,阅读《水浒传》、《包公案》的时候,脑子里就产生了到开封去看看的想法,去看看豹子头林冲的家现在怎么样了,去看看花和尚鲁智深倒拔杨柳树的那个菜园子,去看看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包大人…… 挥手之间,到了人生的中年。那年夏天,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去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红色旅游既能教育人又能逛逛风景,虽然来回只有三天时间,我还是很兴奋的,因为兰考县离开封市不远嘛。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一九六二年的冬季,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当时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特别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焦裕禄同志对领导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县,他通过实地调查,感概万千地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当时组织上谁也不知道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经相当严重,他默默地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率领兰考县的干部、群众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治理沙、涝、碱三害,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兰考县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做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灌、滞、涝、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 另外,焦裕禄同志还总结出治理风沙的办法:“贴膏药”、“扎针”。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树。泡桐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即能挡风又能压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不用多投资。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生命,时年四十二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时间不长,仅有四百七十天来天,但他的工作干劲和革命精神却是光芒万丈。 当年,焦裕禄的遗体被安葬时,兰考县数十万民众含着眼泪,伫立在街道两旁,送别这个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焦裕禄走了,那个时代也远了,但这些年来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党员,例如,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等,等等,焦裕禄精神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消逝,因为社会需要这种革命精神,老百姓需要这种革命干部,焦裕禄永远活在人民的心目中。 我们参观完焦裕禄纪念馆,我看得出来,人人的心里都有许多感慨和感动,至于他们听着讲解员讲解焦裕禄工作事迹的时候,心里有没有羞愧感,我不知道,但我有,心里寻思着,这种红色旅游确实是能教育党员干部,督促、激励党员干部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旅游还是有必要的。 那天上午,在兰考县吃完中午饭,我们便准备到开封去游玩。大家上了旅游车,我跟导游说:“我们的时间有限,到了开封,你跟开封的地接导游说说,今天下午让她给司机指点路线,拉着我们在开封市里的各个主要街道转一圈,让大家看看开封的市容市貌,晚上在宾馆吃饭。明天一整天,后天上午,领着我们游览几个主要景点就行了。中午在开封吃完饭之后,我们便立马打道回府。” 下午三点多钟,旅游车刚一驶进开封城,我的耳边就仿佛响起了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汴梁音韵,心里顿时便热了起来。那一路上,人在车里,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区相接、河湖相通的壮观景象,令我心潮澎拜,浮想联翩。 导游站在车门前,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说:“菊花,是开封的市花。开封栽培菊花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经驰名全国。开封民众酷爱菊花,家家有养菊、赏菊的传统。开封人爱菊,不仅爱其绚丽多姿的花朵,更爱其迎寒吐蕊,傲霜怒放的性格,这也是开封老百姓坚毅顽强,奋发进取精神的最好象征。 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现在开封地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开封旅游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龙亭、开封府、铁塔、繁塔、大相国寺、包公祠等观光景点古朴典雅,与碧波荡漾的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和雄伟的城门楼、古城墙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宋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誉的宋都旅游景区。……” 晚上大家吃完饭,我和几个同事到宋都御街逛了逛。宋都御街,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一九八八年建成的一条仿宋商业街。 据史记载,北宋的东京城富丽堂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街道就是御街。御街是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关大道,它从皇宫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朱雀门,直到外城南熏门止,长达十余里。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行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所以称其为御街,也称御路,天街或者宋端礼街。 我们这几个大男人对商业街不怎么感兴趣,走马观花地逛了一段路就都不愿意闲逛了,尽管大家的肚子都不饿,还是不约而同地提议到马道街夜市喝啤酒,吃麻辣羊蹄去。 第二天一整天,第三天一上午,我们主要游览了清明上河园、相国寺、禹王台和开封府这么几个主要景点。 清明上河园,位于开封城西北隅,东与龙亭风景区毗邻,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清明上河园里的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等。园区里按《清明上河图》的原始图画布局,集中展现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画等景物。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以及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等京都风情,并根据历史故事表演“文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等节目,游人亦可换作宋装,手持宋币,尽情感受古代人的生活习俗。 新开业的清明上河园二期工程,反映了皇家园林建筑的宏伟,园中还建有大型宋代游乐场所,荡秋千、荡宋船、知难而进、进退两难、平衡竞标等宋代民间娱乐设施,让游客们尽情恣意游玩。 据导游说,每天晚上开封市在该园巨资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的《东京梦华》,极度华丽的视觉场景,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可惜的事情是,我玩了一整天,实在是太累,晚上在宾馆的餐厅里喝了一肚子的啤酒,没有出去看,回房间休息了。 那天上午,我在清明上河园里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是赝品。但这幅赝品画同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这一点倒不假。 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五五五年),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五百余亩,辖六十四个禅、律院,有一千多个僧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的佛教活动中心,后来因为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重修。 相国寺里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一九九二年八月份开始恢复佛事活动,复建了钟、鼓楼等建筑。 禹王台风景区,坐落于开封城墙外东南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游春登高的胜地。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盲人乐师师旷常在此吹奏古乐,故名“吹台”。明嘉靖二年(一五二二年),为追念大禹治水功德,在吹台上建禹王庙一座,此后改名为禹王台。 禹王庙立有高大的禹王像,东西两个配殿安放着师旷及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人的塑像。 唐天宝三年的春季(七四四年),李白、杜甫、高适曾经在此地聚会,漫谈天地,饮酒赋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开封府,历史悠久,名扬中外,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许多历史名人如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苏轼等都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特别是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美名传于四海,老少皆知,历代相传。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不惜跋山涉水,专程到开封拜谒包公,寻访开封府,解读包大人。 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的,大家走进开封府里,三一群,五一团地游览开封府,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着每个同事的面目表情几乎都是挺严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