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便从大江过, 两个青钱即渡河。 去桨来帆纷似蚁, 此间第一渡船多!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 这 是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里描述的汉口江边轮渡繁盛的场景。时值今日,说起老武汉,你会想到什么?说起关于你的老武汉记忆你又会回忆到什么? 龙王庙、武汉关、晴川阁、汉阳门…… 这些武汉的重要渡口,是无数人的儿时回忆,让我们重回那个没有地铁、没有隧道的时代,探寻武汉的轮渡记忆。 轮渡——老武汉的记忆 提起武汉的轮渡,自1900年清人冯启均购置蒸汽机轮船,以“利记”公司之名开辟,从汉口汉江口到武昌汉阳门的轮渡航线开始,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扎根于武汉码头文化、市井文化,是一种深入到武汉人骨子里的感情。 作为一名“老汉口”的武汉市轮渡公司原经理张德正,在多年前的媒体采访中说:在他记忆中,解放前的轮渡以人工小划子居多,俗称“集家嘴的划子荡呀荡”。船都很小,仅能坐三五十人,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停航,一停就是一个礼拜,很耽误事,“ 武汉解放后,武汉轮渡公司收编了裕华等三家纱厂的私船,以及粤汉码头的货运航线,船只和航行得到了迅速扩张。 轮渡曾经是连接武汉三镇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对于老武汉人来说,在户部巷过个早,步行10分钟坐轮渡过江到江汉路逛街,算是武汉人的完美周末。现在,从江汉路逛完街坐个轮渡,来户部巷吃小吃,是许多外地游客的游玩指定线路。 轮渡——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 小时候,过江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意味着做客或跟爸爸妈妈一起坐船去汉口吃好吃的,这应该算是童年记忆中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每当“轰~~~”闸门一开,大家都哄抢着上二楼,为了能占了一个好位置。在那个没有空调的时代,火炉般的夏天,那汗粘乎乎,裹着身体,让人觉得浑身难受,但是当登上船的那一瞬间立刻凉爽起来,那一刻仿佛任何烦恼一下子就被开阔的江景和江风吹的无影无踪。 还记得那时,轮渡上小贩拿着贴有雪糕字样的大保温桶,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着:“雪糕~雪糕~”找妈妈要了钱,走到小贩面前,小贩将保温桶上裹着布的大木塞掀开后,一股冷气冒了出来,里面装着满满的雪糕,那时候的雪糕也没什么花样,但记忆中就是白白甜甜的,清凉又解渴。 每当渡船要开启时,那一声震耳欲聋的“呜呜~~~”响彻整个渡口。船开了,我再次站在了曾经站过的甲板上,顺着江水我开始了新的轮渡体验。 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但又是那么的陌生。我依然可以听见那些买着冰棒的老太太们在走道里喊着“雪糕,雪糕”;我依然能够听见轮船沉闷而又响亮的汽笛声;我也依然能够看见船尾被螺旋桨圈起的滚滚江水。 一切似乎太相似了,它们把我带回了童年,那个曾经牵着妈妈的手,看着别人推着自行车,高兴地蹦蹦跳跳地上船的小孩子…… 船缓慢的逆流而上往江中间开去,长江两岸缓缓的就映入了眼帘,剩下的时间就用来享受这短暂的渡江时间。 ![]() 轮渡——武汉伢的不舍情结 ![]() 如今武汉已经建成了十几条跨江大桥和两条江底隧道,还有一条跨江地铁,三镇的商圈早已连成了一体。轮渡已经没有当年的那么多人去乘坐了,相对于公交地铁的快捷方便,轮渡显然更加情怀舒适,依旧别有一番味道,也变成了大武汉一种文化的象征。 人难免会怀旧,如果不赶时间,推荐去坐一下轮渡,吹吹江风,去感受下这忙碌中的一丝悠闲,听一听是否“涛声依旧”。 ![]() 武汉轮渡, 从木踏板到钢垫板, 从本地人的交通工具 到外地人的观光船, 坐轮渡的武汉伢, 也从青葱年少走向暮年苍苍, 百年来被岁月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变的是长江上周而复始的每一天, 和武汉人埋藏在心底的轮渡情结。 ![]() 来源:今日航运、武汉同城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