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小儿脾常不足 某日感冒,在等看病的间隙里,瞄了一眼儿科,那用鬼哭狼嚎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而且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家长虽然都知道抗生素对小孩不好,但在大病小病面前,还是会妥协,尤其在深夜发热、呕吐,这些小孩难受,大人陪着更难受的时间段,抗生素简直就是福音——能让孩子快速退烧止呕止咳嗽,能让白天上班的家长睡个回笼觉。 事实上,小儿为纯阳之躯,有着自身的自愈能力,接触到过多的抗生素,会消耗先天的肾阳。 小儿之疾(小儿指0-7岁儿童),一方面为先天在妈妈体内形成(先天之肾精),母亲的情绪和饮食结构影响胎儿发育,另一方面则是外感和食伤较多。 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就是「脾常不足」,《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中记载「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故小儿容易积食,同时小儿肺气也弱,所以容易咳嗽、感冒。 抗生素有副作用,中药又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度而产生积滞成了小儿多种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调整日常饮食是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在治病便捷与无副作用之间有没有两头好处都兼顾?答案是有的。 小儿推拿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以下儿科中医大夫宋飞为大家介绍几组对症的推拿穴位。 食积发热,应对方法早知道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发热常常被忽视,就是食积发热,俗语说就是「吃撑了」,在体内造成内热的聚集,引起体温的异常升高。 这时候家长会异常的担心,担心是不是感染了细菌、病毒、外感、食积发热与其他外感发热很容易判断: 外感发热会流鼻涕、鼻塞,相反,食积发热没有这情况,它的表现为呕吐酸腐,腹痛肚痛、口渴隐忍,触摸肚子会很胀,这些症状都有利于我们判断是否食积发热。 食积化热的外治推拿组合:八卦、清脾胃、六腑、清大肠四个穴位。 清大肠: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方向推称清大肠,即从虎口推向指尖为清大肠;向心方向推称补大肠。 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少食多餐,小儿没有节制,所以家长要分外留心,把握好度。 喂饭难?如何让孩子抢着吃饭 对于宝妈来说,估计喂饭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了,追着喂,爸爸跳舞,奶奶唱歌哄着喂,一个孩子,拖着三个家庭六口人,都来围着孩子吃饭,家里有个不爱吃饭的小宝宝真心伤不起。 家长就会疑问了,是不是孩子厌食了?实际上厌食是儿科的一个病症,厌食症的界定是有范围的,有标准的。 一般来讲,是长期的食欲减退,甚至拒食,不吃饭,而孩子厌食往往是饮食喂养不当,姿食肥甘,即高蛋白的物质摄入过多,或过食生冷,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者是因为素秉脾胃虚弱,先天脾胃就不太好,后天又不足,脾虚则不运,胃弱则不纳,见到食物都没有欲望。这样孩子的抗病能力就弱,从而就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那么,界定孩子是否有厌食症标准是孩子只有连续没有食欲3个月,至少2个月以上,才能定名为厌食症。 厌食的病机可以说是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强,这时候可以取清补脾、清胃、八卦、四横纹,加上捏脊作为外治推拿穴位组合,一般不太严重的孩子做上几次就会有效果。 【脾经】位于大拇指,指甲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因为方向不同,可分为补脾、清脾、清补脾三种。如图来回推,属于清补平泻。一般用在虚中挟实证,例如消化不良,也有讲清补脾最大的好处是让脾的运化动起来。 说到孩子不吃饭的问题,需要治、防、养并举。要「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节是节制,同时在吃饭的时候爸妈们会容易经历先和风细雨式地哄吃饭,再到表演式喂吃饭,等到孩子再不吃就发作,隐忍而后骂,都是常见的喂饭三部曲,切忌骂而喂之,甚至强行灌之,孩子哭着吃饭,造成多重厌食的心理影响。 长得高的古法健脾秘笈 很多家长都在探讨怎样让孩子长得好,长得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孩子脾胃好,消化功能好,能够分布、吸收营养物质,这样就能长得快长得好。 我们可以运用小儿推拿的方法,每天几分钟,补益后天之本。 补脾胃的推拿组合: 补脾经,每天5分钟,揉足三里100次,捏脊5遍。 脾经穴和足三里可补益脾胃,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内热盛,改补脾经为清补脾。 中医的本质为辩证论治,一人一方,整体观之。 核心就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明白了病因便好对症下药。宝宝的身体调理好了,便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寻常的感冒发烧只需借助简单的物理疗法便可以痊愈。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