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成功已有一段时间,然而西方国家对它的“惦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退,当初对我国众多领域进行技术封锁,如今倒是开始“羡慕嫉妒恨”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崛起后,一直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因此有不少西方国家不顾美国警告,毅然投入中国怀抱,寻求机会与我国合作。 前不久,中国航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嫦娥四号国际载荷科学数据交换暨月球与深空探测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向德国交接了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数据、向瑞典交接了中性原子探测仪数据、向荷兰交接了低频射电频谱仪数据。交接完成后,三个国家的代表十分感谢中国,表示收获了一份“大礼”。 同时,仪式上还公布了嫦娥六号及小行星探测的合作机会公告,并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科学载荷方案,搭载申报截止的日期为2019年8月31日。嫦娥六号的任务轨道器和着陆器将分别提供10kg的载荷量,小行星的探测任务则征集66.3公斤8种科学载荷,并预留了200kg用于搭载的重量。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表示,中国提前向全世界发出合作邀请,一是为了体现开展国际合作的诚意,让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二是有利于研制工作的推进;三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科学成果。 此次仪式,是中国自2004年实施探月工程以来首次举行多探测任务的联合活动。90年代那会儿,国际空间站升空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用“防止中国将国际空间站用作军事用途”的借口将我国拒之门外,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受到了多么大的排挤。 在研制嫦娥四号的过程中,我国不仅开放荷载资源,还提供搭载平台。先前有法国、沙特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纷纷表示想要与我国合作的意愿,但目前只同德国、瑞典、荷兰三个国家交接了部分科学数据。 所以,这次的合作是中国历经磨难打破封锁在航天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一次见证,也是中国不计前嫌用以德报怨的方式同意西方国家请求的气量,同时,还是推动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国始终向全球张开双臂,欢迎更多国家来一起探讨中国的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以扩大彼此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