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八旗兵丁待遇有多好呢,有的俸银比知县还要高

 宋安之 2022-06-12 发布于山西

清朝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因为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被人称之为清承明制。两个朝代的制度高度相似,所以后世习惯于将两个朝代一起称呼,称为明清时代。

清朝为什么要继承明朝制度呢,一是为了方便夺取天下,用以招揽那些前明官绅阶级。二是实用,明朝的制度是参考了之前历朝历代得失而总结出来的,清朝继承明朝的制度,只需要将其弊端去除,就很成功的。

那么清朝历经268年,身为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除了继承明朝制度以外,就没有保持自己的特色吗?

当然有保持自己的特色了,甚至是做的相当用心。

首先以八旗制来说,在清初全盘接受明朝制度的大环境之下,清朝自关外就存在的八旗制最为特殊,不只是一直存在了下去,还是当时的重中之重。

八旗制身为清朝特色,更是清朝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原因所在。所以入关以后,清庭是优待八旗兵丁,以保证兵源,维持其战斗力。

清庭宣称“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对满洲八旗兵丁给予了很高的优遇和抚恤。

顺治初年,规定计丁授田,每丁给地30亩。披甲当差的另有饷银。顺治元年,八旗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每名月给饷银2两。后来待遇再次升级,成为前锋、护军、领催月给银4两,马甲月给银3两,年支米48斛,出征时另给行粮。

古代的银子之类的,可能今天很多人对此并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宋安之以对比方式来给大家说说八旗兵丁的待遇如何。

清朝知县每年的俸银是45两,薪银是36两。

而八旗兵丁中的前锋或领催每月是4两银子,每年就是兵饷48两、米48斛,再加上计丁领地的30亩地,还不需要纳赋,这样算下来,其实比知县棒禄还高。

大家想想八旗子弟披甲当差的,大多数比知县年薪还要高。即使是月银3两的马甲,也比之知县相差不太远,这是何等的恐怖。

同时清朝统治者一直强调“满洲为国家之根本”。不只是优待八旗兵丁,以维持这个军事支柱,同时还规定“国语骑射”,是满族的根本所在,要求说满语,写满文,还有熟练骑马射箭。

主要目的当然是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避免被汉化。

清庭要求中央六部及其各省的官员呈奏皇帝的题本,必须是满汉合壁,如果本内满文有错讹,则常遭到皇帝的训斥。

顺治帝还谕令翰林院的汉人进士“学习满书,以备将来大用”。两次亲临内院面试选“通满洲文义者”,是晋升官职。“不能成文”的,则是降级调用。当时庶吉士王熙因为“精通满书”,顺治帝赐其御服貂褂,4年之内,连续升迁侍讲学士、弘文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顺治驾崩时的遗诏也是王熙起草的。

清庭还使八旗与当地人分开居住,顺治初年,将京城的汉官还有商贾民人尽徒南城居住。让八旗各住一方,以“拱卫皇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住德胜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崇文门内是正蓝旗,宣武门内是镶蓝旗。

清庭以这种方式不只是想保持自己的文化,还想使汉人加入自己的特色文化圈子之内,可以说是费尽心机,策略相当高明和完美。

当然清庭这些保持自己特色的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还是被慢慢汉化。

到了雍正时期,别说有的旗人不会满语,就是守卫皇宫的大内侍卫等八旗子弟,都放弃了自己所学的满语,而是以汉语交流。

到了道光年间,八旗之中不会满语和满文更是多了。最后到了清朝亡国以后,通晓满文的寥寥无几,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算一个了。

而清庭视为武力支柱的八旗子弟,在优待之下,并没有保持自己的战斗力和尚武精神,反而成为纨绔子弟,再无战斗力可言。

清中叶以后,清朝的武力支柱已不再是八旗,而是绿营兵。到了晚清太平天国起事之时,只会遛鸟斗蛐蛐的八旗不堪一击,绿营也步了八旗的后尘,随着汉人曾国藩组建湘军,方才镇压了太平天国。

到了晚清,清朝的“国语骑射”,因为不会的旗人越来越多,意味着失败。汉人曾国藩的湘军之崛起,更是意味着八旗制的特色也是失败了,清朝的特色终究还是被时间而消磨殆尽。

但不得不说清朝不愧是继承了明朝制度,并且总结了历朝历代得失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不只是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更是中国历史上国祚超过二百年的大一统朝代之一,而达到这个程度的,除了清朝也就是汉、唐、明三朝而已,清朝可谓是在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喜欢说说那些不一样的历史,喜欢的朋友记得点个赞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