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最富有诗意。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内心被外界的纷扰所惑,难以沉下心来好好读书。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第二十四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提“全民阅读”,并将“阅读之风”传承下去,让全民阅读在今天的中国蔚然成风。 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标题即论点,采用祈使句,富有感染力。) ①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此言不虚也。纵观中华史,乃至世界史,人民争相读书,庠序人才济济,士风崇文尚道,则国家蒸蒸日上,人人行己有耻。(开篇引用张之洞的名言,引出读书话题。) ②时光流转,书香益浓。从身边生活的感受上看,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就笔者的观察,在轻轨上、地铁里看书的人变多了,周末逛书店、听讲座的人变多了,二手书交易市场更活跃了,买书的人多了,买书的渠道更便捷了,写作的人多了,分享读书心得的文字和活动也多了……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浩如烟海。从人类层面,读书可以擘画未来;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经国济世;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义理悦心。开卷有益,早成共识。单从社会或风气层面而论,多一个读书人,整个社会就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戾气;多一份快乐,少一点痛苦;多一份豁达,少一点刻薄;多一份明快,少一点晦暗;多一份充实,少一点空虚。(论述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及读书的益处。段末连用五个排比句,气势渐强,说理深入人心。) ③中华传统中有“耕读传家”“书礼传家”。读书风气的养成多有赖于家风传承。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对读书有着严格的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经过数十年苦读终于成为了“大界曾氏”数百年来首位秀才,曾氏家族自此志士名人不断涌现,实亦得益于读书家风。远有“三苏”“二程”文章传世,近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著作等身。以读书传家风,以家风正世风者,不胜枚举。(论述读书风气的养成有赖于家风传承,以读书传家风是中华传统。) ④也许有人说,平时工作太忙,无暇读书。梁实秋先生则直言道:“我不太同情这种说法。不管他是多么忙,他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也许有人说,平时没有读书的环境。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论述普通人该如何养成阅读习惯,并进一步提出读书方法。) ⑤今天的读书条件、读书环境,越来越更好地满足着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所以,让我们放眼展卷,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照应标题,呼吁期待。) 来源:2019年02月26日08版 《吉林日报》作者:王瑞 【时代警语】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 。从人类层面,读书可以擘画未来;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 ;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 。 ,早成共识。 A.浩如烟海 文治武功 虚心涵泳 手不释卷 B.卷帙浩繁 文治武功 虚心涵泳 开卷有益 C.浩如烟海 经国济世 义理悦心 开卷有益 D.卷帙浩繁 经国济世 义理悦心 手不释卷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你所在的城市想为2019年世界读书日制定一条宣传标语,现向广大市民征集。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市民,你会推荐一条什么样的标语呢? 新课标大语文书店 精选媒体年度热文,收录高考试题同源文章,助力读写素养发展。 小程序 点击小程序,购买《时文精选 新时代年度精华版》 【相关链接】 生活中,处处可读书 前几日逛书店,偶见一套中世纪欧洲历史文化的图解书籍,心潮澎湃,立刻买下,返程途中便从第一本读了起来。随后多日,这本书随我辗转工作、吃饭、聚会,但一直没抽出时间来读。回到家中再想翻出,剩余几本已在书架上积起了薄薄浮尘,不禁自责——把你带回家,却总没时间读你。 当下,很多人和我一样面临着“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尴尬:买书时总有一股子热情,看着满满一架书,从心底涌上虚幻的“知识充盈感”。真到读起来却动力不足、难以为继,看书速度远落后于购书速度。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19.81分钟,不及接触手机时长的1/3,认为自己阅读数量较少的成年人占四成以上。全民阅读时代,数字阅读普及,海量读物出版,人们阅读选择的改变,必然影响阅读效果。实在是“有书不读”,而非“无书可读”。 有人感叹,读书的门槛越低,读下去却越来越难。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打扰:工作太忙,没时间看;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两页后弃之一旁,下次捡起只好从头再来;心血来潮定了打卡任务,却因没有配套的长期计划付诸东流……有些专业性较强的书本身就有阅读难度,令人望而生畏;读者也可能因为缺乏一定的阅读技能,或是与作者的人生经验并不匹配,导致读之无味。更何况,阅读市场上有那么多伴读类的知识服务产品,引人心甘情愿走进“五分钟了解一本书”的阅读舒适区。诱惑那么多,踏实读本书,挺不容易的。 放慢点,静下来,读书去。“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阅读蕴含的能量,可因热情激活,更需恒心延续。试想,若将读书比作大浪淘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淘出宝贝的几率总是小些;向下持之以恒冲刷,向内探寻心灵的从容,可能获得深刻且愉悦的阅读体验。 阅读的方法也不少。对耐读的书,比如《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这类经典,可以“克期”地读,即通过规定时间,拉长阅读的进度条。对待消遣用、长知识的书,我则常去家附近的独立书店,点一壶茶配点零食,消磨一个下午,也能看完一两本。或者养成习惯随手在包里装一本书、一台电子阅读器,利用等人的间隙、地铁的通勤、睡觉前的休憩,“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如厕读小辞”,生活中处处可读书。 寻书的苦、得书的乐、啃书的涩、囊中羞涩的酸、折价购书的爽……读书事,滋味万千。其中用了多少心思,内心有多少真情和热诚,是否付出了与之相匹的耐心和踏实——爱书的人,自然得失寸心知。 |
|
来自: 小桥流水1i79ra >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