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篇)第十三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4-2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就是所要遵守的诺言;

“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义”,《中庸》:“义者,宜也”,朱熹注曰“义者,事之宜也”,就是指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于礼;

“复”,实践诺言,朱熹《论语集注》:“复,践言也”,正是此意。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之意就是: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

“远”,使之远离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避免。

前几句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有子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这样的诺言就会得以实现;恭敬的心符合礼仪准则,就可以避免遭受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的理解差别就比较大了,一种把“因”字解作“依靠”,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注释“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还有一种解释把“因”字,解释为婚姻的姻字。可宗的宗字,作宗族之宗讲。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将此句注释为:“‘因’,读为姻。古代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就是‘因’。前者也叫内亲、内宗,后者也叫外亲、外宗。孔子的意思是,外亲虽然比不上内亲,但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