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靠近、看齐的意思; “有道”,在这里是指有道德的人; “正”是匡正、端正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两句,朱熹的注释是这样的,“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意思就是志向高远的人经常会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吃饭这些生活琐事,经常会饿肚子,故而称之为“不求安饱者”。 还有一种解读,认为这里的君子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君子,而是指君王,因为只有君王才有治理国家的条件。做为一国的君王,饮食不过是追求吃饱而已,不应该过于奢侈;居住不过是追求安全,不必太过于铺张,也有居安思危的意思;对出现的问题要敏锐地发现,但是说话要谨慎,多启用有道之士,确保国家处于发展的正道之上。这样的君王才能称之为好学。 明朝张居正对本章的注释中对于何谓好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夫志向已是精专,功夫已是切实,而又加以谦抑之心,常存不足之虑,盖真见夫义理之无穷,学问之有趣,其心欣慕爱乐,有不能自己者,这才是好学的人,所以说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至于能好,则聪明日开,闻见日广,进而为贤为圣,何难之有哉!”意思就是所谓“好学”,首先立志有鲜明,要有向古之圣贤看齐的决心,其次必须的谦虚的心态,经常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要真心喜爱追求真理之路,从中能发现让乐趣,让自己乐此不疲。只要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真正的好学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