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自小天资聪颖,五岁能识字,六岁可作诗,七岁出口成章。喜读书,旦有良辰,便展卷阅读,或吟或诵,或坐或起,废寝忘食。 某年正月,刘伯温欲往外祖母家拜年。其母临时有事外出,遂嘱刘伯温备好腊肉、粉干等物,将其装入提篮。彼时,刘伯温手持书卷,正读至有趣之处,边思量书中词句含义,边应和着简单装好拜年之礼,以为一切妥当,未再检查核对,便提篮出门。 至外祖母家,外祖母早已备好茶水糖果,忙将其笑迎进门,并接过篮子,取出顶层粉干,底下却是一叠书卷,不觉惊住。外祖母嬉笑道:“怎么,拿书凑礼?倒是新鲜。” 刘伯温此时方想起,在备礼之时,一心专于书本,竟将桌上书卷当成腊肉放入篮中。 此事一经传开,便成左邻右舍茶余饭后之趣谈,而刘伯温亦成家喻户晓之“小书痴”,不少乡人知其爱书,便将自家藏书借其阅读。一日,刘伯温出门归还借阅之书,在村口偶遇一长须老汉,衣衫褴褛,倚靠于一株沧桑古树旁,面容憔悴,嘴唇干裂,全身哆嗦,向其讨要水喝。刘伯温见其如此痛苦,遂答应其请求,并让老汉暂为代管欲归还之书,转身折返家中,端回一碗清水,递给老汉。 说也奇怪,老汉原本奄奄一息,饮完此水,瞬间精神焕发,有如脱胎换骨。刘伯温取书准备离开,老汉呵呵一笑:“公子救我一命,老夫有礼相赠。” “一碗清水而已,无须客气。”刘伯温彬彬有礼道。 “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既然公子爱书,老夫便送你一书,此书可承接古今、梦游八荒,可解奇门遁甲,可知浩瀚洪荒,可看人生百态,可晓王朝兴亡。公子当真不要?” 刘伯温听闻此言,将信将疑,他自认涉猎古书不少,可从未见过能“贯通古今、预知后事”之奇书。刘伯温随即又蹲下,凑上前,迫不及待追问道:“老伯真有此书?当真送我?” 老汉点头:“不过,公子先得回答老夫所出之对,若能答上,自当奉送。”老汉意欲当场试其才志,遂出对子道:“武定邦。” 刘伯温脱口而出:“文治国。” 老汉又道:“成家立业。” “辟地开天。” 老汉欣然一笑:“果然聪敏机智、对答如流。老夫所送之书,须得公子自取。” “无妨,不知书在何处?” “五里外天下村,朱门破庙,日映香炉。”老汉又嘱咐:“不得多拿,只取一卷。切记,切记。” 刘伯温难抑兴奋之情,连连答应。拜别老汉后,匆匆归还借阅之书,马不停蹄赶往老汉所指“天下村”。五里之外,确有一红门破庙,庙内仅有一鼎香炉,烈日直射其中。 刘伯温拨开炉灰,果见书卷藏于炉底。刘伯温原想尽皆取走,可忆起老汉所嘱之言,以及曾许之诺,知不可言而无信,便又忍痛放回其余卷宗,只取其中一册无名之书。 待其翻开所取之书,炉内霎时火光闪现,余书片刻燃为灰烬。再看手中之书,从头至尾仅一行字:“山河动荡,得道者得天书,得天书者得天下。石门洞中,白衣丞相,道通天地,一统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