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富林,她不仅仅是遗址公园

 李平东方明珠 2019-04-23

沿松江新城龙源路一路往北,广富林路北侧,有一片美丽湖面,湖面上有一组气势宏伟漂浮于水上的三角屋面建筑群,藤黄的屋面、蔚蓝的天空与平静的水面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就是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了。

关于广富林最早的记载出自明正德年间的《松江府志》:“广富林市在三十八保,后带九峰,前迤平畴…' 清代嘉靖年间广富林地区因其处于水运交通要道上,已经形成东西向长约300米的小街,街面上铺设条形石板,小街宽度大约五步,1.5米宽左右,街道南北两侧分布居民住房和店铺。

清代以来广富林小镇已是市井繁荣一片,有杂货店、箍桶店、打铁铺、理发店、茶楼等等;小镇水路发达,交通便利,并有石桥连接河道两岸,东边有座桥梁名为集贤桥、西边也有座桥名曰景山桥,中部还有一座知也桥。到了乾隆年间,广富林镇已是松江府城外一个繁荣的小镇,停泊和往来的船只增多,热闹非凡,已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商埠云集之地;小镇上除了商铺和民居,还布局了不少远近闻名的公共场所,如有知也寺,街西的城隍庙,东部的福寿痷和纪念两位明末抗清英雄的双忠祠等等。

在关于广富林的诗词中有明代乡贤的十景诗“富林春晓、九峰环翠、三泖回澜、客舟夜泊、溪桥晓市”等场景,描述了古代广富林昔日的繁华。解放后,随着水运交通逐步被取代,小镇居民停商务农,小镇渐渐衰退,繁荣不在,蜕变成为松江城外佘山脚下的一个普通小村落。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无意中发现了广富林遗址,至今已经历了五次系统的考古挖掘,在村内采集到了大量遗物,出土了石斧、刻花黑衣陶罐、丁字形足鼎等。从发掘中除了发现原始社会时期的松泽文化、良渚文化之外,还出土了中原文化遗迹,后被考古界誉为“广富林文化”。遗迹的重要发现,说明了早在6000年前,先民们已在松江九峰一带繁衍生息,广富林遗址被考古界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文化遗存。2000年后,此地被规划为位于松江新城范围内的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以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为中心,分布了考古博物馆、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民俗展示区等分区。园内展示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展示上海古文化的重要场地。

遗址公园内的陈子龙墓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建之原物。陈子龙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在明末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后人为了纪念他而修建,墓前有一石柱方亭,名沅江亭。

位于富林湖面下方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博物馆,通过各种特殊的场景展示,将上海地区的历史、城市发展演变、民俗文化生动的展现给现代游客。遗址公园内有知也禅寺、三元宫、关帝庙、城隍庙等多组新建宗教建筑群组成宗教文化区,再现古松江广富林小镇市井繁荣、文化兴旺的盛景。

园内还移建了部分徽州民居,苏式藏书阁、宰相府等建筑群,布局了尧舜禹纪念馆、皇甫祠堂、陆氏家族大宅院等传统文化区,无不展示了江南民居特色、中国古建与江南园林之美。

公园内文化交流中心和会展中心等文化建筑造型独特,运用现代建筑技艺,采用玻璃幕墙与仿木建筑材料有机融合,形成坡屋顶的大屋面建筑群,如同生长于水上,远远看去,又如同漂浮于湖面的橙色金字塔。夕阳西下时,金字塔形的屋顶建筑群与湖面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一睹为快。

 目前,该公园已全面建成向市民开放,并配置了大型停车场供游人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