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17岁孩子跳桥自杀:你所谓的爱,正在把孩子推向绝境

 吕静贤 2019-04-23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文丨吕静贤

为什么你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之三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所有的关系中,都需要尊严和互相尊重”。

新闻事件:

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男孩,在母亲的指责中决绝地冲出了车门,跳下了桥。

在民警和120赶到前,他就已停止了呼吸。

只留下在那悲痛欲绝、捶地痛哭的母亲。

事后,男孩的母亲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当天儿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矛盾,当她驾驶到卢浦大桥时,因此事批评了儿子,导致儿子无法承受,悲剧发生。

到底是谁,造成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01

是什么使我们深爱的孩子,生无可恋?

一名常春藤女博士,因为母亲的一句话,转身跳下阳台,自杀身亡。

2017年9月18日,在和父母争吵后,浙江15岁女孩从19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上个月跳楼自杀的9岁男童的遗书。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三行字写道:“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他跳楼前,甚至连“跳楼”的“楼”字都还不会写。

还有这起悲剧中决绝地跳下,桥很高、桥下就是水泥地、几乎没有任何挽救余地、注定是死路一条的17岁少年。

是什么让我们为之深爱、倾情付出的孩子,那么“轻率”而决绝地、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

而且对于当事人,这真的是轻率的决定吗?

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同理,悲剧也如此。

仔细梳理,你会发现:这些选择纵身一跃的孩子,身边无不是有一个长期对他严格要求,甚至严厉的父母。

这些父母的共同点就是:对孩子吝于赞美,而且不择手段、尽一切可能地贬低身边的孩子。

他们这么做的共同理由都是:为孩子好。

所以:

这些孩子无论外人眼中如何优秀、光鲜,也依然内心里充满了自卑。就如那名常春藤女博士,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就转身跳下阳台。

就如那个跳楼自杀的9岁男童。怕被奶奶惩罚胜过一切,最后以选择跳楼来躲避奶奶的惩罚。

还有这起悲剧的17岁男孩。在悲剧发生前,就已有导火索:视频显示,在卢浦大桥上,妈妈把车停在了路中间,在责骂孩子。

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每个看似在那偶然的一瞬间选择轻生的孩子,背后无不是长久地压抑与痛苦,那无处安放的委屈与愤懑充满胸中,所以才有了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事件的发生。

02

你自以为的正确的爱,正在把孩子推向绝境

一直以来,我们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崇尚棍棒教育。

于是指责、打骂与否定,就成了我们大多数父母对待子女的常态。

反而父母对孩子应有的爱与鼓励、支持,在孩子眼里成了奢侈品,甚至终生无缘体验。

成长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是可怜而可悲的,甚至拿“悲惨”二字形容也不为过。

受了委屈,无处倾诉;取得成绩,身边人不但止不肯定,反而更变本加厉地斥责与贬低:你怎么不能做得更好?

心中的阳光如何而来?快乐如何拥有?动力如何获得?

能不绝望已是万幸。

而缺少爱和认同的人生,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何意义?还有何眷恋?

于是就有了悲剧的发生。

对于少年跳桥事件的发生,很多感同身受的读者留言道:

很庆幸我还能在此留言,如若内心不够强大,不够勇敢,我现在也已躺在冰冷的坟墓,或者随风而逝。

那些评论说孩子内心脆弱的,不知道我们孩子内心的委屈,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想自杀,是一次,两次,是多次委屈,多次的想自杀才会有勇气跳下去。

他们有什么资格去说我们这些缺爱的孩子。

也是很庆幸还能活着在这留言,从小我的母亲就无尽的毒舌,打骂都不在话下,你怎么还不去死、后悔你出生的时候没把你掐死、滚远点死…之类的话更是她的口头禅,甚至现在偶尔想起,都会觉得自己:是啊,怎么还不去死……

特别能体会这种感觉,因为少年时期曾经也有过这种感觉,那种无能为力,沮丧绝望,不知如何面对未来。。。

所以,一个孩子优秀不优秀是其次,心理营养才是最重要的,语言暴力即使没有让孩子放弃生命,也会让孩子的生命底色变成灰色。

如果幸运他可以遇到改变他生命成色的人或事,或者可以有足够的觉醒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如果不幸,那他一辈子都会是灰色的。。。。

03

你是你的孩子,来到这世上,学习和体验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婴儿,都是一张白纸。

而这张白纸将来上面会被涂上什么样的底色,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好的父母,一定是拥有同理心的父母。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去看待孩子问题,能与孩子心理上、情感上做到有效链接的父母;

次之的父母,虽然不一定有能力做到与孩子心理、情感上的有效链接,但至少他愿意,并努力,去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与第一类父母相比,他差的是能力;

而最差,也最失败的父母,则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父母。他们从不去关心,更不要说去设身处地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了。他们主动地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对孩子发号施令、恶语相向。

将心比心,一个成年人面对他人的怒骂、斥责和贬低,都会容易士气低落、心情不畅,甚至出现情绪失控,更不要说我们年幼的孩子。

而且更可悲的是,我们年幼的孩子,对待比自己大许多的成人的话语,是全权地接受,而非思考、选择和筛选,他们没有任何判断力。

而且这还是身边最信任、最依恋、最亲的父母啊。

所以父母常年累月口中的谩骂与指责,就成了一把又一把尖刀,把孩子的心刺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

也让孩子,对自己的价值没有一丝认同,对这世界更没有一丝的眷恋。

就如那名常春藤女博士;

就如那名17岁跳桥的少年;

就如那个“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在高考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生命的四川男孩;

……

04

你给孩子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作家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

婴儿降临世上,

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

爱是她的羽翼,

爱是他的长矛。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

他看天下就比较地勇敢,

他看前途就比较的光明,

他看事物就比较的冷静。

心理专家李雪也说:

某种程度上,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所以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孩子,你想创造出什么样的孩子,那么你就要给孩子什么样的养料。

如果你给不了孩子正面、积极的养料,那么你就别怪孩子没出息。

——这是最自然的因果。

所以,你就是你的孩子命运的创造者。孩子就是你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好或坏,都与你脱不了干系,都与你息息相关。

请善待你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