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创新设计

 掌染草2012 2019-04-23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杭州 310018)

作者简介 | 金诗怡(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纺织品设计。

  摘要  织印结合面料通过精准定位印花技术实现织、印效果的融合,其提花层主要运用白织法织造。文章提出了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方法,在现有织印结合面料设计体系上,将色织剪花工艺与精准定位印花技术相结合。通过剪花工艺和花式纱线的运用,实现提花层织物不可被印花代替的肌理效果,突出织印一体面料的优势。经过完整的设计实践之后,总结相应的提花结构设计法,获得体现强烈色彩冲击和剪花质感的创新面料,为织印结合面料创造更多可能,拓宽了织印面料创新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  色织肌理;织印一体;剪花;花式纱线;精准对位数码印花

织印结合面料目前以白织印花的方法为主[1],主要是通过肌理组织结构凸显提花层的触觉效果,面料效果较平实。本文主要通过织印结合面料的提花结构创新设计,运用剪花工艺,提出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原理与方法,并经过设计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出兼具剪花效果与印花效果的创新面料,为织印结合面料的面料设计与研究开发拓展新的空间。

背景

1.1 色织剪花面料的基本特点

剪花为提花面料的品种之一,具有局部透明的独特风格,面料总体虚实结合,具有较好的仿绣效果。剪花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在色经或色纬的处理上比一般提花织物方便,起花时与其他纱线交织形成花纹,不起花时全部沉在织物背部,下机后以人工或机器逐段剪去,留下完整的花部形态[2]。有些剪花面料会将不起花的部分全部浮于面料正面,修剪后的织品表面形成绒球装饰效果。

1.2 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的基本特点

非精准定位印花的织印结合面料[3]由于其别具风格的面料效果,一直深受市场欢迎,织印结合再加剪花的面料也有所开发[4],但在效果上,面料的织花和印花部分没有关联性[5],采用精准定位印花的织印结合再加剪花的产品没有发现。随着数码提花技术[6]和数码印花技术[7]越来越智能化,尤其是精准定位印花技术[8]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开发精准定位织印的剪花面料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提花组织结构创新设计,并运用剪花工艺来强化提花肌理效果,形成面料剪花效果与织印效果相结合的新颖效果。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纱线材质设计两方面入手,来突出提花层的剪花效果,即通过明显肌理的、不容易被印花层覆盖的剪花工艺,形成色织提花层的触觉感受;通过加入特殊质感的、不会被印花效果所代替的纱线凸显色织提花层的视觉感受,形成具有多种层次感的创新织印结合面料。因此,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的创新特点有两点:一是在精准定位印花的技术支持下,剪花、提花与印花相结合,提花部分与印花部分形成完美结合的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是提花层的色织剪花部分和肌理部分无法用印花技术替代和掩盖,形成独特提花层效果,同时印花层的色彩效果也无法通过提花达到,两者的优势得以发挥,使得面料兼具色彩感与肌理感。

设计原理与方法

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重点在于分别突出面料剪花、提花与印花三部分的优势,并有机结合。其设计内容主要分为图案设计、提花结构创新设计及印花效果设计三个方面。

2.1 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原理与方法

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方法主要分为提花层设计与印花层设计,提花层又要分别进行剪花部分与非剪花部分的组织结构设计,剪花部分较为简单,只需浮长全部沉在织物背面,而非剪花部分需要同印花图案相配合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以达到最好织印结合效果。将设计好组织结构的提花层图案进行数码提花得到提花面料,再对提花面料进行浮长修剪后对其进行精准定位印花,得到织印结合面料。在设计的全部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提花层与印花层的相互配合,使两者最后相辅相成且配合完美,具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织印结合”色织剪花面料设计流程
Fig.1 The design flow chart of clipped fabric combining jacquard and printing

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过程中,难点在于将以往只需考虑提花层与印花层的配合,扩大到考虑提花层剪花部分、提花层非剪花部分及印花层三方面的相互配合,这三部分所呈现的面料效果完全不同,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仔细设计。其技术内容主要分为图案设计、色织剪花组织结构设计、精准定位数码印花三个方面。

2.2 图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通常织印结合的图案设计法有分离-结合法与结合-分离法[1],本文主要采用分离-结合的图案设计方法。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的图案设计主要包括提花层剪花图案设计、提花层非剪花图案设计与印花层图案设计。提花层剪花图案尽量为纯色,以突出剪花面料的薄透效果。提花层非剪花图案需在颜色、图案上与印花层图案相配合,同时,印花层图案需要在剪花部分留白,防止掩盖其特殊的剪花肌理。

2.3 色织剪花组织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为使面料印花之后依然保留提花层的肌理和光泽特点,提花层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提花面料可通过组织结构、纱线粗细、纱线材质等体现其不同的肌理感与光泽感,故本文在提花部分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与纱线材质设计突出其提花特性,并通过色织实现。

提花肌理组织结构较多,其中以“剪花”效果较为独特且适用于织印结合面料。其在组织设计过程中,地部组织通常为平纹,可使纱线交织紧密,防止出现大范围滑移,其余纱线在织物背面留作浮长,织造取下后剪去,完成后地部具有透视感,形成地部与花部的虚实对比,有一种朦胧含蓄的独特质感。为了防止花纹处的纱线在修剪后发生滑动偏移,破坏花部形状,需在组织设计时,于花部边缘处进行包边,剪花时也要在刀口两端各留一定纱尾。

在纱线材质设计上,为最大程度体现剪花面料效果,本文加入尼龙纱[9]与金银丝[10]两种花式纱线进行织造,尼龙纱是剪花工艺中常用的纱线,它细度大且质感硬,能很好地呈现地部的半透明的朦胧感,金银丝赋予面料金属质感,在剪花面料的地部处能形成一种在薄纱上刺绣的效果。

2.4 精准定位数码印花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定位数码印花机的关键在于其具有拍照扫描装置,该装置通过扫描拍摄,对机上的面料进行实时的图案取样,同时印花纹样根据回位图片进行大小和局部的调整,使之与提花面料进行精准定位,然后打印在提花面料上。需要注意的是,色织剪花的精准定位数码印花过程,需要先将提花面料进行剪花处的浮长修剪,再进行定位印花,顺序不可颠倒,否则未修剪浮长的面料很容易在印花过程中移动,出现定位印花不准确的情况,产生次品。

设计实践

通过设计实践,即运用原理方法来设计、织造出实物面料,可以对原理方法进行验证和改善。

3.1 图案设计实践

如图2所示,“魅影之歌”设计图是以黑色作底,将两种盛开的七瓣花进行交错平行垂直排列,形成连绵不绝之势,同时上下花卉处理方式各异,其一填入渐变色彩,其二进行金色描边,画面有虚有实,富有节奏感。如图3所示,对设计图进行提花层与印花层的分离,将图中大花的蓝紫色渐变部分处理成为无彩的黑白灰图像,与金色描边部分整体组成提花图层,对此进行提花效果结构设计;将蓝色渐变部分作印花图层,进行提花工艺后的精准对位数码印花。

图2 设计稿
Fig.2 The design draft

图3 分层后的提花图层与印花图层
Fig.3 The jacquard layer and printing layer

3.2 色织剪花组织结构设计实践

提花部分主要采用剪花工艺,黑色背景为剪花部分,组织设计中使用黑色尼龙纱线进行平纹织造,其他纱线留大片浮长于织物背面,同时在花纹需要修剪处包边,防止纱线滑移,浮长部分织造后沿图案边缘修剪,露出半透明的黑色背景,面料背面的剪花前后效果如图4所示。提花图层中的金色描边部分运用金丝织造,赋予面料金属闪色效果。灰色渐变的大花图案为非剪花部分,填入影光组织[11]。组织设计过程中,将灰色渐变按灰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填入经组织点逐级增加的8枚缎纹组织,形成灰色晕纹效果。最终提花面料及局部效果如图5所示,织造后的面料表现出剪花特有的轻薄朦胧的纱质手感,同时金丝部分在黑纱的衬托下格外耀眼。由于组织结构设计与纱线设计的配合,色织剪花面料的特性得以发挥,且不容易被后期印花所掩盖。

图4 面料背面的剪花前后效果
Fig.4 The effect of clipped fabric before and after cutting in reverse side

图5 提花面料及其局部效果
Fig.5 Jacquard fabric and its partial effect

3.3 精准定位数码印花设计实践

印花后的成品面料及局部效果如图6所示。该设计在非剪花部分,即在灰色渐变的大花图案处进行精准定位印花。印花后对面料进行烘干处理、高温固色和洗涤熨烫,使印花部分具有良好的色彩效果和色牢度。印花后的成品面料在非剪花的印花部分凸显色彩感,地部为薄透效果凸显提花肌理感,金丝描边部分凸显纱线独特闪色效果,三者相辅相成,把提花与印花的优势完全地发挥了出来,并没有相互掩盖削弱,反而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面料效果。

图6 精准对位数码印花后的面料及其局部细节
Fig.6 Fabric and its partial effect after accurate positioning digital printing

结 语

本文将剪花工艺与精准定位印花技术相结合,提出织印结合的色织剪花面料设计原理与方法,分析了剪花、提花与印花三者相结合的面料设计的技术特点,并从图案设计、组织结构设计、纱线材质设计、印花效果设计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后经设计实践来体现该方案的应用价值,设计实践表明:运用剪花工艺结合色织可以体现织物轻柔薄透、显色独特的优点,且不容易在印花后被减弱提花特点。经过图案设计、结构设计、纱线设计三者结合的针对性设计,可使织印结合面料的剪花效果、色织肌理与印花图案完美融合,所得的色织剪花面料同时具有独特色彩视觉与肌理触感。

  参考文献 

[1]罗秉芬, 周赳. 基于提花纹理的精准印花面料创新设计[J]. 丝绸, 2015, 52(3): 37-40.

LUO Bingfen, ZHOU Jiu. Innovative design of printing fabric based on jacquard texture [J]. Journal of Silk, 2015, 52(3): 37-40.

[2]朱秀凤. 纺织品应用知识讲座[J]. 上海纺织科技, 1984(3): 61-52.

ZHU Xiufeng. Lectu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textiles [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1984(3): 61-52.

[3]范存良. 织印结合 相得益彰[J]. 丝绸, 1983(10): 11-12.

FAN Cunliang. Jacquard and printing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J]. Journal of Silk, 1983(10): 11-12.

[4]周李钧. 剪花面料的印花系列产品开发[J]. 丝绸, 2005(11): 10-11.

ZHOU Lijun.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products about clipped fabric [J]. Journal of Silk, 2005(11): 10-11.

[5]虞启芬. 织印结合的花样与配色[J]. 丝绸, 1985(5): 11.

YU Qifen. Pattern and color based on weaving and printing [J]. Journal of Silk, 1985(5): 11.

[6]张森林, 姜位洪. 纹织CAD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J]. 纺织学报, 2004, 25(3): 126-129.

ZHANG Senlin, JIANG Weihong.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n jacquard fabric CAD system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4, 25(3): 126-129.

[7]韩巨明. 数码印花机在家纺印花应用的优势[J]. 丝网印刷, 2014(10): 40-42.

HAN Juming. Advantages of digital printing machine in home textile [J]. Screen Printing, 2014(10): 40-42.

[8]张俊龙. 创新技术引领数码印花 宏华数码图像自适应数码精准印花设系统侧记[J]. 纺织服装周刊, 2014(2): 31.

ZHANG Junlong. Innovative technology leads digital printing, the sidelights of Honghua accurate positioning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J]. Textile Apparel Weekly, 2014(2): 31.

[9]尤珈. 功能性纺织品:用面料再造一个自然[J]. 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 2006(3): 31-33.

YOU Jia. Functional textiles: reinventing a nature with fabric [J]. International Fashion & Fabrics, 2006(3): 31-33.

[10]吴一平. 金银丝饰线的应用[J]. 上海纺织科技, 1983(2): 32-33.

WU Yiping. Application of metallic yarn [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1983(2): 32-33.

[11]周赳. 电子提花黑白像景织物的产品设计原理[J]. 纺织学报, 2002, 23(1): 38-40.

ZHOU Jiu. Development of the black-white fabric with figure and scenery images by electronic jacquard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2, 23(1): 38-40.

发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 新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