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读书时,春天的鸟鸣更动听,花香更沁鼻;夏天的暑气被消降,蝉鸣不再聒噪;秋天的落叶多了一份韵味;冬天寒冷的白雪成了美丽的笼罩……读书,实乃天下第一好事。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古人云,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一代智者告诫我们,君子立身处世,应以静心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 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 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勤向窗前读六经。 毕淑敏说,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良师益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中汲取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可得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可见读书力量之伟大。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旁人劝诫多是劝勉勤学苦读,唯独陆游这首劝诫诗道出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道理! 这首诗前两句先以古人做学问说起,写出了做学问的艰难:“少壮工夫老始成”,劝勉儿子珍惜青春时光努力读书。末两句则是教育儿子如何读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要读书,也要身体力行地实践方才能明悟真理!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 书卷就好像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宋】陆九渊 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细商量。 《传习录》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意思是说,读书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让书中德道理成为自己的。 也就是说,读书要学会融会贯通,把书里的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才是真的读懂弄通了。 【元】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 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 院落阳光融融,春光潋滟绵绵,绿草红花。执一卷诗书,守着暖暖的春光,品一份真情,观一段人生,悟一种哲理……万事皆烦恼,惟有读书高。 【清】袁枚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 如果,功利心十足、或者只求死记硬背,恐怕坐拥不大。哪怕读得再勤奋再多,亦无济于事,充其量,不过沦为“两脚橱柜”而已。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来源 /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 内文插图 / 山林食纪 总监制 / 海云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家筱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微信:yuedugongshe01 QQ:2223488253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