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聊聊关于读书的事儿。 从古到今,有无数的大哲先贤都留下了劝人读书的经典名句,从孔子到荀子,从韩愈到陆游,从孟郊到朱熹……任何一个经历过高三的孩子,都能顺口说出七八句类似的经典名言。 但是大家伙儿扪心自问一下,在劝人读书这件事情上,流传最广、最容易理解、最具有号召力的句子是什么? 这事儿虽然没什么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一说出来,你恐怕只有点头的份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两句话,虽然跟韩退之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比起来差了太多的韵味,跟杜工部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起来差了太多的豪情,跟荀卿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比起来差了太多的文采,但是这两句跟顺口溜差不多的话,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流传千年而不衰。 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全文简单直白,没有什么对仗格律的讲究,甚至连句数都是跟律诗和绝句毫不沾边的五句,听上去一股浓浓的民间诗人的味道(我开玩笑的,这其实是汉乐府的遗风,参考《长歌行》“青青园中葵”那一首)。 但是它的作者,却是大名鼎鼎的宋真宗赵恒(查不到年代,稍存疑,但至少是由他老人家署名的)。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写过那么多诗词作品,只有他老人家的这支顺口溜不要求背诵并默写全文,却有那么多人自觉自愿地传播的。 真是羞死乾隆了。 宋真宗写这么一首诗,是跟北宋建政以后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分不开的。他重文轻武到了一个什么地步,我举一个小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科举,就是出连中三元的王曾那一年,出了一个叫李光辅的进士。 李光辅是代州(山西代县)人,除了读书挺厉害之外,还会击剑。请注意,是搏击性质的击剑,不是表演性质的舞剑,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李光辅为了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技能,在大殿上给宋真宗表演了一下自己的武术功底。表演完之后,宋真宗果然觉得很好,但是决定不给额外的赏赐,也不在工作分配上给予照顾。 大家伙儿都惊呆了,问宋真宗到底是个什么指导思想,宋真宗缓缓回答:“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宋史·真宗本纪》 意思是,今天我要是奖励了李光辅,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示范效应,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要去学习剑术了,谁还会去专心读书啊。 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宋真宗写出那么五句顺口溜,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首既没文采、又没气势的顺口溜,能够流传千年。 一个很明显的原因,这首顺口溜非常的直白,不跟你整那么修辞手法,不跟你玩那么多虚幻的说教,不跟你灌那么多劣质鸡汤,全文就是五句大实话: 读书读得好,可以发大财; 读书读得好,全家住豪宅; 读书读得好,出门有跟班; 读书读得好,能够娶美女; 要想改命运,读书最方便! 你看,这样的广告词,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最容易理解、最具有号召力的,自然能够广为流传。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不得不说。 大家想一想,需要别人来劝着读书的人,是哪一群人?当然是文化很少的、没有养成学习习惯的人。 真要是读书读到了一定的程度的人,自己都知道乖乖读书,根本不需要别人来劝。 既然需要别人来劝着去读书的人,都是文化程度不怎么高的、喜欢听大白话、最接受利益诱惑的人。你在这儿骈四俪六地跟他说一大堆,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的,他根本就听不明白。 说不定他还要问你一句:你在说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