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饰银餐具很漂亮,但排毒消毒的就算了吧

 恰恰365 2019-04-24

银,第47号化学元素,在“大众最喜欢的青年金属”点赞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仅次于铂和金。

在民间,银器往往还有着很多神奇的用途,比如欧洲人民将其用作同吸血鬼的战争中的秘密武器,而中国传统则认为银制的餐具和用品是可以排毒解毒甚至辟邪。

最近连续收到了几个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那今天聊一下银和毒的八卦。不过解读银的这些传说其实没那么复杂,所以文章也会很简单,不耽误你们看球。



银之所以和毒有关,是因为古代人经常用银来作为试毒的用具,如果银质的餐具杯子变黑,就证明被下毒。因此没有上过中学化学课的祖先们,就认为银有与“毒”势不两立的作用。

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之所以所谓的银器验毒并不是因为银很神奇,而是因为我们古代的下毒技术比较糙,一般下毒就是用砒霜这些,而砒霜里面经常因为提纯工艺太原始而掺杂着硫化物。所以银和这些杂质硫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银。因此银其实不能验“毒”,只是验出了砒霜中的杂质,如果砒霜加工水平更好一些,更纯一点。或者使用其他不含硫化物的“毒”,那银是不会变黑的。

不过这个世界还真的是有巧合存在的。虽然银验毒的这个能力被现代化学所推翻。但银还真的有一定的杀菌能力。这种杀菌能力来自于银离子对于微生物的毒性,它可以破坏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细胞膜内的酶系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 抗生素被发现之前,银就开始被比较广泛的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了。

wiki截图

不过这样做的效果不需要多解释,真有很好的效果,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在伤口感染上了。

不过随着滥用抗生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及美国社会集体“回归自然”,银这种“天然抗生素”就又回到了商家的视线中。从上世纪最后一段时间,各种银制品就开始层出不穷,胶质银(胶体银)、纳米银、银离子XX之类的产品最先在美国市场,然后在中国市场也开始出现,打的大多是抗菌消毒的牌子。

外用的话,因为用量较少,被人体吸收的更少,所以问题不大,虽然赶不上抗生素的抗菌杀菌能力,但在一些研究中,含银离子的包扎用品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因此目前市面上这类的产品还是蛮多的。

但内服就算了。虽然银本身的毒性不高,但大量、长期的摄入银,导致银在身体中的累积,从而会患上银质沉着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体“变色”,皮肤呈蓝灰色,成为现实版本的蓝精灵。

1999年8月,美国食药监局FDA发布禁令,禁止胶体银商品宣传有任何治疗或者预防的医疗效果。2002年澳洲药管局TGA也做出类似的声明。目前欧美医学界对服用这类银产品基本都是明确反对的。不过因为“反智主义”的流行加上互联网监管的难度,目前依旧有大量相关产品在各种鼓吹喝银长命百岁的网站上进行销售。

银质沉着症的知名案例,坚持服用14年胶体银的美国人Paul Karason

回到开篇的问题上,银器和银饰当然也没有什么消毒杀毒的能力。即便是在传统医学“昌明”的古代,银餐具也不过是用来“试毒”,而不是“杀毒”。

还好从安全性上来说,使用银餐具和口服银还差很远,不太会对宝宝造成什么特别的伤害(虽然光滑沉重的金属餐具对宝宝不友好)。相对来说,对于给低年龄段的宝宝佩戴银饰更需要注意一些,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皮肤对金属过敏的风险,尤其是低幼宝宝,这种风险会更高一些;

2,有小配件挂饰的银饰,配件挂饰被宝宝咬掉吞下会有窒息风险;

3,对于非纯银的银饰,尤其是一些杂质较多的银饰,可能会有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生活中不需要过度的消毒,更不需要毫无依据的“排毒”。如果无法正确认知到这一点,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就会给孩子挖出远比用银器银饰更严重得多的坑了。

参考资料:

Colloidal silver: Is it safe? - Mayo Clinic

https://www./healthy-lifestyle/consumer-health/expert-answers/colloidal-silver/faq-20058061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