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陈汤的辨证运用

 去次元 2019-04-24

中山县人民医院中医师 林德康

二陈汤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陈师文等撰。主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据清《张氏医通》说:“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半夏、秫)及金匮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后人列为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之通用方、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以本方为基础而增减化载运用甚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历代医学家根据其作用,在原方上辨证加减又创立了不少有效的方剂,如宋《济生方》(公元1253年)的导痰汤就是二陈汤加南星和枳实。明《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的金水六君煎就是二陈汤加当归熟地。还有六蜜煎是由二陈汤加杏仁和白芥子组成。清《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就是二陈汤加天麻、白术,生姜组成。《时病论》 (公元1882年)的化痰顺气法由二陈汤加木香、厚朴、生姜组成等等,由此可见二陈汤之运用相当广泛。

临床实践证明,运用二陈汤辨证加减治疗呼吸、消化、循环、中枢神经等系统的一些疾病均收到良好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对二陈汤运用的体会。

一.二陈汤的方药组成

陈皮(去白、胁下引痛醋炒,干咳蜜炙),半夏(生姜汁制,热痰竹沥制,妊娠恶阻醋铡),茯苓(停饮,心悸桂枝煎酒制),甘草(炙,痞胀砂仁汁制),生姜(咳逆痰结蜜煎)、乌梅肉(泻利炒焦)。

后人多不用生姜、乌梅,可能原方配生姜者,以姜能制半夏之毒,但半夏已有姜汁,则毋须再配生姜了,乌梅味酸有然肺止咳作用,但酸敛则有停湿滞痰之弊,恰反二陈汤燥湿化痰之旨,故亦减,走之。

二.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三.适应症

咳嗽痰多(脾失健运,混聚为痰、致痰饮犯肺)。胸膈胀满(痰阻胸膈、气机不畅),恶心呕吐(胃失和降、反而上逆),头目眩晕(浊阴凝聚、清阳不升),心悸(饮邪凌心)、舌苔白润、脉弦滑(痰饮内停)。

四.方义略释

本方法夏(味辛性微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健脾,消痞散结为主药;痰因气滞、故辅以陈皮(味辛性温)开胃化痰理气宽中,使气顺而痰降,气化则痰消,庞安常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是也。痰出湿生,故佐以味甘性平健脾渗湿的茯苓,使湿去而痰消,即汪昂谓:“治痰宜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使以味甘性平的甘草调和诸药、又能补中。综上所述本方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剂,可毋疑义。方中陈皮半夏两味,贸在陈久,则无过燥之弊,故名二陈。

五.临床运用

用治呼吸系统痰病

1.外感风寒,内挟痰湿。发热恶寒,头微痛,鼻塞,咳嗽痰稀,无汗,舌苔白滑,治以二陈汤加苏叶、防风、前胡、北杏仁宣肺解表,化痰燥湿。

2.痰湿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症见咳嗽痰白,气逆、舌苔自滑,脉弦滑者,二陈汤加麻黄、苏子、北杏、前胡、白前、紫苑,以宣肺降逆,化痰止咳。若证见痰凝气滞,胸胁作痛加白芥子以温化痰滞;有热而舌苔黄加黄岑、桑白皮,或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热邪;热性哮喘加干地龙、黄芩清热定喘。

3.风寒外袭,痰饮内停。症见咳嗽,喘逆,痰白清稀,伴有泡沫、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紧者,二陈汤合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炙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以宣肺解表,温化痰饮。具有上列症状、有无恶寒发热,均可用之,寒性哮喘亦可因证采用。

4.脾肾阳虚,水饮上泛(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证见喘咳痰多,劳则尤甚、神疲力乏,口淡不渴,舌胖质淡,苔白滑,宜温和脾肾、平逆化痰法,以二陈汤加桂枝、白术、苏子、当归、白芍、五味子、细辛、干姜、沉香之属。

5.肺肾阴虚,挟有痰饮(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晚期)。证见咳嗽气逆,痰多枯稠,咽喉干燥,神气不振,舌红或绛,少津无苔,脉细,宜滞养肺肾,肃降化痰,二陈汤加天麦冬、生熟地、蜜炙枇杷叶、沙参(或西洋参)、川贝母、生蛤壳二蜜炙紫苑之品。

6.脾胃虚弱,痰饮犯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证见胃脘不适、咳嗽痰多,面色眦自,食欲不振,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法宜补益脾胃、理气化痰、二陈汤加党参、白术,或再加干姜、春砂主之。

7.顽痰:证见咳嗽,粘痰胶滞,痰不易略出,或用力才能略出少许,治宜化痰软坚,二陈汤加青黛、煅蛤壳粉、浮海石、风化硝、煅礞石等。

用治消化系统疾病

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肠胃型感冒)。证见发热、头痛、或憎寒、胸膈满闷、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口淡、苔腻、脉浮滑,宜二陈汤加苏叶、藿香、防风、苍术、厚朴,以解表和中、芳香化浊。

2.肝胃不和,痰湿气滞(胃炎、消化不良)。证见胃脘不适、胀痫、暖气、恶心、烦闷、舌苔薄白滑,脉沉弦,治宜舒肝理气、温化痰湿,二陈汤加牛草结、川楝子、苍术、厚朴、香附之品。若证见挟有食滞、纳呆,舌根苔黄而浊,加神曲、麦芽以消导和胃,如泛吐酸水,时时嘈杂,加煅瓦楞、淡鱼古、左金丸以平肝和胃制酸。

3.中虚气馁,脾胃虚寒(消化性溃疡)。证见上腹部隐隐作痛,食欲不振、呕恶泛酸,时吐清水,食后痛减,饥时痛著,大便溏薄,面色无华,舌胖质淡而润,舌边有齿印,舌苔滑腻,脉沉缓、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二陈汤加党参、白术、干姜、春砂、牛草结,寒甚加制附子、吴萸温中止痛,痛甚加甘松,荜拔(或良姜、香附)温中散寒、通则不痛,呕逆加吴萸、川椒、代赭石、温寒降逆,大便黑色为挟瘀,加炮姜,田七温涩化瘀止血;阿胶、地榆炭亦可酌加。

4.外感湿热、邪恋少阳。寒热往来,寒轻热重,朝轻暮重,头重疲倦,胸脘痞闷,泛恶或呕、口苦不渴,小便短赤,或大便溏,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宜清热利胆,和胃化湿,二陈汤加枳实、竹茹、青蒿、黄芩、大青叶,滑石主之。呕多加左金丸(黄连、父萸)以清热除湿、降逆止呕,湿重舌苔厚腻加白蔻,褡香以劳香化湿;热甚还可加银花,川连以清热解毒,黄疸加绵茵陈,山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用治心血管疾病

1.心气不足、痰湿瘀阻。证见胸闷,气短,心胸隐痛,或刺痛,夜寐不宁,舌质淡或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苔白滑腻、脉沉濇或促、结、或弦滑,以上症候多为心绞痛之表现,治宜补益心气,活血化瘀、温化痰湿,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党参、枣仁、远志、丹参、苏木、红花、杏仁、赤芍、薤白、蒌仁之属,痛甚加田七活血化瘀通络,以增强止痛之效。

2.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证见眩晕,惊悸,虚烦,失眠,于神经衰弱或冠心病者多见。治宜清热化痰,和胃安神,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大枣、浮小麦、丹参主之。

3.风痰蒙蔽心窍(脑血管意外)。证见突然昏厥、舌强不语,喉中痰呜,或口吐涎沫,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宜开窍豁痰熄风,二陈汤加制南星、僵蚕、枳实、胆星、石菖蒲主之。如舌苔黄腻,口干,为痰热内蕴,可再加山栀子、黄芩之类以清热。

4.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头胀如蒙,恶心呕哕,胸脘痞闷,舌苔薄白滑或腻,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之候、多见于高血压,或内耳性眩晕者,治宜运脾化湿,涤痰熄风,二陈汤加白术、天麻(或白蒺藜)、生姜、大枣主之。

用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狂症。病由忧愤抑郁、痰火交阻胸中、以致症见狂歌痛哭,裸衣妄骂,瞪视默默、舌苔黄面滑腻、脉沉滑,治宜蠲痰清热,理气舒郁,二陈汤合小陷胸汤(黄连、法夏、萎仁)加黄芩、青黛、制胆星、枳实、郁金主之。大便燥结加大黄下之。

2.癫症。病由七情所伤,痰气郁结,症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哭笑无常,不知秽洁,饮食少思,舌苔薄腻,脉弦细滑。治宜解郁安神、理气化痰。二陈汤加浮小麦、大枣、石葛蒲、郁金、胆星、合欢花主之。

3.痫症。病由肝风挟痰、蒙蔽清窍,以致一时病发作,而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事,甚而瘈疭抽挈、口眼相引、目睛上视、胸背强直、口吐涎沫,吼叫、移时乃醒、舌苔白滑,脉弦滑、治宣豁痰宣窍、熄风定瘸,二陈汤加制南星、川贝母、竹沥汁、石菖蒲、僵蚕、天麻、全蝎、辰砂主之。发作之后、精神萎靡,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滑,宜培补脾肾、以杜生痰之源,二陈汤加党参、白术、熟地、山萸肉、杞子主之。

用治其他疾病

1.瘿瘤。颈前嗽结之下,日渐肿大,有时随情绪波动而增剧,按之质软,有时触及结节,胸闷心悸,急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滑数。据巢氏《病源候论》说:“瘿病由忧恚气结所生”,是也。盏忧恚气结,可致痰凝气滞而成瘿瘤,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散结,以二陈汤加牡蛎、蛤壳、郁金、柴胡、夏枯草、昆布、海带治之。虚者加党参。

2.妊娠呕吐(恶阻)。胃脘不适,饮食少进,舌苔微腻,脉滑者,宜化湿和胃理气,用二陈汤加苏叶、枳壳、黄芩。

3.二陈汤的辨证运用,既如上所述,因它有运脾燥湿之功,我们再推广运用,加入清热芳化淡渗之品,治疗湿热亦有一定功效,如湿热偏于上焦,加山栀子、黄芩、北杏、芦根、枇杷叶;偏于中焦,加黄连、大豆卷、藿香、厚朴、佩兰;偏于下焦,加黄柏、滑石、木通、生薏仁;如感受暑湿邪气,患者呈现胁痛、或咳、或不咳,或寒热如疟状、或无寒但潮热、二陈汤去甘草加旋覆花、香附、苏子、生薏仁(吴氏香附旋覆花汤)。二陈汤不仪湿热可用,风湿寒湿为患亦可随证加减,如风湿加羌活、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石楠藤、络石藤,防已、桂枝等,这就更加扩大了二陈汤的应用范围。

六.使用注意

二陈汤偏于温燥、宜于脾不健运所致之湿痰,如属阴虚火旺燥咳,或咯血痰,皆不宜使用。如果必须应用,应辨证加减,例如燥痰减半夏加竹沥、麦门冬;郁痰干咳去半夏加川贝母、瓜萎;火痰加黄连、竹茹,老痰加蛤壳、海浮石之类。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交流,不建议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