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考古学界两泰斗先后到河南南阳调研 文明在宛

 zzm1008图书馆 2019-04-24

2019年3月,春和景明。就在这个春和景明的时节,中国考古学界的两位学术泰斗先后来到河南南阳调研。

3月18日至19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到南阳调研;4月2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先生临南阳黄山考察。

二十天里,两位考古学界学术泰斗来到南阳调研,南阳文物考古界直言:南阳历史首次。

是什么让两位考古学界的泰斗先后来到这块土地?当然是“文明在宛”……

让我们把时间翻回到2017年的6月1日。

一篇文章,七个千古之谜,把中国史学界、考古学界的目光吸引到这里——

“七个谜”,首次探索“不见冢”里“见”什么

2017年6月1日,南阳晚报刊发白振国署名文章《“不见冢”里“见”什么》,提出七个千古之谜:周王子朝墓葬到底在哪里、晁姓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周王朝典籍到底遗失在哪里、《山海经》的编纂者到底是谁、老子辞周退隐到底隐哪里、沉没周鼎的泗水到底在哪里、春秋楚汉南阳圣人为何多。推出七个大胆假设:这个发现,也许将影响中国考古学对一段历史的集体记忆;这个发现,也许将改变中国断代史的考古依据;这个发现,也许将改变中国的历史记述;这个发现,也许将把中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这个发现,也许会让南阳站在中国考古学的高端;这个发现,也许会让南阳成为中国考古最关注的地方。

这篇文章,首次把中国史学界、考古学界及读者探寻的目光吸引到“不见冢”所在地南阳鸭河工区及其周边地带,并成为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学者、专家一个个踏足这片中华文明的摇篮之地理论之肇始……

而自这一天,2017年的6月1日开始,关于“王子朝奔楚事件”的研究也全面铺开,鸭河工区组织文物部门,对王子朝奔楚地有关遗址进行全面调查,组织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历时11个多月,一项项研究成果推出,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车马坑、周代遗址等一个个考古发现面世,南阳晚报开辟专栏先后刊发白振国《“不见冢”里“见”什么》(一、二、三、四)等16篇文章,对“王子朝携周典奔楚”这一千古之谜进行探寻、揭秘、独家报道,并最终引起中国史学界、考古界的重视与关注,中国先秦史学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文化学者、考古专家把目光聚集到这里。

而在这一天之前,2017年的5月,时任鸭河工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在鸭河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园项目和鸭河工区至南阳市中心城区快速通道项目现场办公时,关注到“不见冢”等古遗迹。新时代,新思想,新行动,是这个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的新使命。基于责任感、使命感、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意识到“不见冢”隐含的巨大文化价值而向纵深思考、研究。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不见冢”里“见”什么》系列研究,“见”了七个硕果

这一天:2018年5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南阳的6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南阳鸭河工区,参加“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古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王子朝奔楚望”“中华晁姓发祥地”“晁姓始祖姬朝像”揭碑,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围绕“王子朝奔楚”事件进行深入研讨,达成“王子朝奔楚奔在了南阳鸭河”等7项共识。

中华晁姓发祥地石碑

王子朝石刻像

学部委员宋镇豪认为“王子朝携周典奔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文明史个例研究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推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可以说,这一天,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价值;这一天,历史从“王子朝奔楚事件”走来……

从这一天开始,中华文明诸多历史谜团,注定将在“不见冢”“见”出。

南阳的考古新发现,让两位考古学泰斗兴奋与震撼——

“不见冢”的硕果、黄山的“大王”,论证着一个命题:文明在宛

让我们把时间拉到2019年的春天。

这个春天,注定要成为南阳考古学的春天,南阳考古学的时间。更注定成为“文明在宛”的元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春天南阳考古发生了三件大事——

黄山考古遗址发掘出一具黄帝时期的“大王”骨骼。

“不见冢”考古再次获得重大进展!

二十天里两位考古学界学术泰斗把目光聚焦南阳,到南阳调研并挥笔写下“文明在宛”“中华瑰宝千年一遇”“独山古玉黄山天琢”。

黄山考古遗址发掘出一具黄帝时期的“大王”骨骼,让白振国敏锐地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考古学价值、也许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价值。

于是,今年的1月26日,在市文物局赫玉建告诉白振国黄山遗址发掘出一具黄帝时期的“大王”的第二天,白振国就赶往黄山现场考察。而这一天,是白振国就任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的第三天。当河南省考古队的雷工等小心翼翼一层一层地揭开罩在“大王”上面的保温层后,“大王”的真容赫然入目。身高1米86以上,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独山玉钺,脚前有一堆陪葬的猪下颚骨。他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后讨教雷工:“他是什么人物?”雷工说:“是个王,是个大王啊!”“他是什么时期的人物?”雷工说“龙山文化,黄帝时期。”“他的埋葬方向怎么确定?”雷工说:“东北西南走向,头枕丰山,脚蹬独山”……

黄山发现一位6000年前的“大王”!这位“大王”是谁?白振国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可能会改写中华文明史的重大发现,一番研究与思考后认为很有可能就是黄帝或夏禹,至少是同时期同级别的人物。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精神,实地踏访、查阅文献。之后又先后拜访了省考古所黄山考古队马俊才专家、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党委书记雷兴山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学部委员宋镇豪先生,他们在考证历史方面与时俱进的思维观念,让白振国坚定而又执着地要写一篇文章。4月4日,南阳晚报重磅推出这篇文章:《华夏“首”都考略》。

如果说,华夏“首”都在南阳,你也许还不信,但看了白振国的这篇署名文章,看了考古学界学术泰斗、学部委员王巍先生亲临黄山等处考察后,欣然题写的“文明在宛”“独山古玉黄山天琢”两幅墨宝,你也许会改变看法。

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泰斗级考古大家,王巍在题写“文明在宛”之前,本来是要题写“中华文明在南阳”的。

“文明在宛”,不仅仅是黄山发现了一位6000年前的“大王”,还因为南阳的“不见冢”、南阳的远古文化、南阳的先秦文化、南阳的汉文化、南阳的一批富有文化担当的人……这一切,让王巍兴奋与震撼——

“不见冢”考古获得重大进展:当白振国就任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后,立即安排南阳市文物部门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在“不见冢”北侧考古,不出所料又有重大发现,北侧新发现32座大墓及车马坑!初步分析,这些车马坑及大墓应与“不见冢”有紧密的联系,“众星拱月”,拱卫着千古之谜“不见冢”!

“不见冢”北侧发掘出 32座大墓及车马坑(大棚内为车马坑)

先不说,“不见冢”里是否葬着王子朝,这32座古墓及车马坑的发现,让我们不得不坚定我们的信心:“不见冢”里极有可能会“见”到前文所述“七个硕果”之外更大的硕果,“文明在宛”新的更有力的证据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考古发掘正在紧张进行中,“不见冢”里还能“见”什么,我们期待着……

黄山考古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中华文明还有多少谜会在南阳揭开,我们期待着……

(原载于2019年4月23日《南阳晚报》1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