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他的音乐中有如此重的英雄与戏剧主义色彩!

 昵称7563359 2019-04-24

        “我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休想使我屈服”

在疾病与苦难的不幸遭遇中,百折不挠!

纵横情感与灵魂的音乐巅峰,无人比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贫困家庭

10岁被迫退学

12岁他就挑起了超过成年人所负的重担。

17岁,年仅四十岁的母亲不幸去世。

大概在26岁左右,听力便开始下降,

30岁,基本失聪

40,已经确认耳聋了

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

而他的不朽名作九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的一生,心灵在音乐的王国自由驰骋,肉身却在世俗的世间饱受折磨。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离开人世,享年57岁

1816年,他患上了严重的气管炎

1817年,被诊断为肺病

1820年,他又得了急性关节炎

1821年,是黄疸病

1823年,又有结膜炎……

在他死后,医生们剖开他的腹部,才发现他还受着肝硬化的折磨。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

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德国思想家 恩格斯

在这段视频当中,以手绘的方式描绘出音乐的进行过程,从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流动中的强弱快慢和情绪的起伏波动,“命运”第一乐章可谓真的是惊心动魄

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贝多芬说:“命运在敲门”,从而激起浪卷千层雪。没有任何拐弯抹角,四声沉重的和弦音,“命运”主题直扑而来!

滴水石穿的坚韧,凭着声音与乐感的记忆,各种矛盾冲突、对抗的力量倾注在音符中,呈现千钧一发的危情与紧张。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强势还击,勇往直前的精神贯穿作品始终,在苦涩与粗犷的斗争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天地为之色变、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

最后,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卡拉扬指挥的“命运”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如果你还没有听够,那就现场再来感受一下维也纳贝多芬爱乐乐团的现场演奏吧!

“坐到前面来,不躲避”。所有的经历都是命运的馈赠,永远微笑回忆过去,不管过去我们认为有多苦,所有黏着苦难的经历,都会成为今后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