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个叫做储蓄率的指标。同时并认为我国储蓄率很高,要刺激居民储蓄用于经济交易活动中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那么这个储蓄率到底是个怎样的指标,是否真能客观地用来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些问题呢? 首先,这个储蓄,并不能等同于银行的储蓄存款这个概念的。 这里的储蓄,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日常生活各种开支后的结余部分,叫做储蓄,或者叫做储蓄额。那么储蓄率则是这储蓄额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就叫做储蓄率。 假如某人可支配月收入为1万元,日常开支4000元,每月储蓄额为6000元,那么其储蓄率为60%,年储蓄额可达7200元。 人为什么要储蓄?因为要有一定的储蓄应付意外的一些开支,或者在远期有潜在的购买大件消费品的欲望需要储蓄,例如购买汽车,住房等。 假如这个人的储蓄货币并没有存入银行而是放在自己家中保管,很显然,这人月入1万但开支只有4000,月储蓄的6000元并不会产生货币流速。 因为买方的支出,就是卖方的收入,储蓄越多,开支越少,则卖方的收入越少,卖方的下一次开支就会更加萎缩,因此,随着储蓄额的增加,社会的流通货币几乎大量都沉淀下来成为了储蓄了。因此,货币流速是十分十分降低的。因此,会导致经济减速和萧条。 所以,居民储蓄率过高,是会导致经济萧条的。同样,贫富过于分化,导致大量货币沉淀在少部分人家中,同样会导致经济减速和萧条。 怎么应对? 很显然,刺激居民将储蓄花出去,购买自己中意的各种大件消费品,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刺激农民进城购买住房。将居民累积的储蓄额,一次性消费出去,增加GDP,增加经济的发展速度。 因此,根据这个举例,我们表面看,影响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表象是储蓄,其实本质是货币流速。 —————— 以上是传统的思考模式。这里的储蓄,并不等于储蓄存款。 下面我们继续引申深入思考。 假如我们将储蓄的货币,不是放入家中保管,而是存入银行,那么这里,居民的储蓄存款,可以认为是等于居民的总储蓄额的。 但是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并没有储蓄存款,或者月光族,储蓄率为0。 因此,这里量化衡量居民的储蓄总额和平均储蓄额,还是可以参考的,但是居民的储蓄率是十分不好量化的,而且也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推演过,观察居民的储蓄,主要是用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的活跃程度或者是货币的流速这个因素上。 现在居民的储蓄额并不是在400年前没有银行出现时的保存到家里,而是存入银行受部分准备金制度的约束用来释放信贷。 因此,你的储蓄额表面上看你不会动用,不产生货币流速,但是你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用来放贷给他人,他人代替你使用或者开支这些货币,因此,从银行出现后并释放信贷提供社会融资需求角度去看,储蓄,并不会影响货币流速,而且甚至更加会刺激更大规模的货币流速产生。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完全南辕北辙的结论。 没有银行出现前的居民储蓄高,会抑制货币流速导致经济减速或萧条。 但是银行及部分准备金制度出现后,社会储蓄搞,反而会更加刺激货币流速增快,导致经济的增速和繁荣。 因此, 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演变,继续沿用传统的一些观点,是显然不正确的。 同样,对于居民的储蓄率问题上。我们也出现了新的现象。 现在很多居民,普遍高额负债,在某个时间点上,某人月入一万,会结合之前数年的储蓄总额30万,并贷款70万,购买价值100万的住房,这个时候,该人的储蓄率是为巨大的一个负值的。 当前,居民储蓄存款有78万亿,假如除以14亿人口,人均储蓄额为5.5万元,似乎很可观的储蓄额。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我国住户贷款规模也达到了50万亿。 那么社会的储蓄总额,从逻辑上来说,应该2者相减,社会储蓄总额为28万亿人民币,这样才相对客观一点。(这里还不复杂化考虑贫富分化的问题,不考虑债权人和债务人是分别不同的两大社会群体的问题) 最后,这里我们以储蓄总额,不管是78万亿还是28万亿,或者人均储蓄额,或者储蓄率,用来分析宏观经济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如前面推演所述,用储蓄和储蓄率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已经不那么具有参考价值了,因为影响货币流速的因素太多了,储蓄和储蓄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请不要忽略了本人的核心观点,所有的融资资金,都是付息资产,都具有刺激经济交易活动的增加,提高货币流速的作用。 尤其需要重点考虑,居民融资负债这个因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 因为本人的金融方程式中,消费者信贷(普通住户融资负债)是方程式中核心的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部分准备金制度+消费者信贷 ==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债务GDP构成的经济泡沫下虚假的繁荣如气体般挥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