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有所惑 则且看书(萧小邦朗读)

 仇宝廷图书馆 2019-04-24

来源:谷峰随笔,作者:姜询

心有所惑 则且看书

正文共:1289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偶读王阳明《传习录》,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意思是说,白天求学觉得烦躁混乱,就静坐。觉得懒得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由此观之,阳明先生觉得烦躁和懒惰都是人的病灶,而医治之法就是静坐平息思绪,读书补强志气。

静坐和读书是不矛盾的,若是把它们搭配一起,就能根治我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还心灵一个真诚恻坦。然而,是药多少是有些苦味的,难免要在精神与肉体上忍受几分折磨。

明代另一位文学大家张岱则认为读书不是苦药,而是天下第一等乐事,他写道: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惟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竟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他认为,世间有很多事情能让人感觉快乐,比如登高远眺,划船戏水,游览名胜,饮酒下棋等,然而这些快乐都是要向外求取的,比如自然环境,比如同伴对手等,一旦只身一人,也就没有了快乐。

真正能让人在独处时候感受快乐的方法,就是读书。善于读书的人,觉得一切声色货好都可从书中得到,所以,他可以在一间小房子里读书一整天,甚至一年,可以在精神上畅游天下,可以与千年前的古人会面。

跟轶游、宴乐的乐趣相比,读书之乐确实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因为它“止需一人”。一人读书,还需在不同的环境读合适的书,才能读出书景相融的韵味来。张恨水在《读书百宜录》中写道: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闲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畅饮,了无陈念,宜读陶渊明诗。

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

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

……

读书读的不仅是桌上的有字之书,更是身边景、意中人等无字之书,只有当有字书与无字书融为一体的时候,才是读书快乐的极致。然而,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读。最理想的读书之境就是有人伴读。

女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了一段她和丈夫赵明诚的读书生活: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谋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食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夫妻二人一边读书,一边玩起了背书的游戏,谁先回答出哪件事记录在哪本书的几页几行,谁就能先喝茶。可能是他们过于专注投入,以至于赢的人往往举杯大笑,把茶泼到了怀中……

这是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最美场景。与后来的《项脊轩志》中的“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与沈复“终日课书论古”相比,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的读书贵在知识水平相仿,价值追求一致,以至于数百年后的纳兰容若还忍不住赞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书之乐是一种极简之乐。在暮春之晨,淡日透窗之时,调匀身心,沏茗一壶,于书架中的哲学、经济、诗文、史集中任取一本,随意读之,顿觉昨日烦恼昨日去,今日兴致今日来,内心的清明景象,就如在伏羲时代游历一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