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熬了一个通宵,只在凌晨2点到3点之间睡了一个小时。这一夜,只为还她欠了两个月的论文“稿债”。她自称是“典型重度拖延症患者”,和她一样认为自己有“拖延症”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199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7.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 近年来,拖延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顽疾”,严重的拖延行为不但会影响工作进程,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甚至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一直以来,如何“战拖”都是拖延者最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即刻行动,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先制订一个计划,按计划去完成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也有人说,为自己建立一个自我激励机制,每次完成任务,就奖励一下自己……这些方法虽然确实不错,但拖延行为就像一个贼,往往在人毫无察觉时,就把时间偷走了。 只要行动,所谓的“拖延症”自然就不复存在,道理人人懂,但为什么偏偏那么多的拖延者就是不行动?因为这些应对拖延行为的措施都把重心放在了行动上,却忽视了对目标本身重视度的培养。就像过年,大家都会往家赶,一刻也不想拖延;再如结婚,日子定好了,谁也不会去拖延。为什么?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大家之所以在“过年”和“结婚”上不拖延,主要是在潜意识当中,都把这两个目标当成了大事,而这种大事,其实就是一种对仪式感的认可。迁徙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从古至今,我们在潜意识中给自己规定了很多仪式,只有自己认可的仪式,才能把我们的有些情绪放大,从而引起重视,直至专注。也就是说,从重视度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会拖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需要完成的计划不够重视。不难想象,如果我们对计划秉承一种对仪式感的爱重,所谓的“拖延症”自然就远去了。 仪式感似乎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它无处不在。就像作家村上春树所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喝牛奶时,你特意替我擦掉嘴边的白泡沫,是仪式;出门时,你特意把我的领带给调整好,是仪式;走路时,你特意蹲下来帮我系好鞋带,也是仪式。仪式感传达的,是一种自我约定的细节,它以爱和完成为基础。表面上,它是一种目标的抵达,而实质上,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和预期。有了这种热忱和期许,无异于为生命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仪式感是行动的最好催化剂。以前,我们可能会找各种借口一拖再拖,而有了仪式感,我们就不会允许自己再拖延,因为对仪式的完成,也是对自己的肯定。想战胜拖延行为,不妨从培养仪式感入手,尤其对于那些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它仪式化。当然,仪式感只是基本前提,行动起来,才是最有力的保证。(徐建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