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茗茶亦有德

 茶香飘万里 2019-04-24

中国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盏清茶被历代文人茶客借以咏怀言志,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品德,形成了彰著着国人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这种品德即所谓茶德。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便将饮茶区别于仅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范畴,而是升华成为了茶人所应该具有的俭朴美德。

唐人斐汶在其《茶述》中也曾讲到:“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在他看来,茶的品性清雅、淡泊、高洁,饮后可以使人消除烦恼,心境平和,具有超越其他饮料境界的崇高标格。

最为系统与权威的论述茶德,是唐末的刘贞亮。他在著名的《茶十德》中将共归纳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于是茶德便不仅包括在人的品德修养中,更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之中。而茶德这一观念在唐宋时期更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朝鲜茶礼倡导“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这些主张纯化人性品德的茶道思想都是中国茶德精神的延伸与发展。

在古时,茶德还经常会与酒相提并论。如敦煌石窟中一篇唐宋时期的《茶酒论》,其中茶对酒道:“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明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明代冯梦龙辑《广笑府·茶酒争高》中,茶对酒说:“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成吟兴更堪夸,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这些对比,虽然不免有失偏颇与公允,但也可看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心态,即茶可成事,而酒却往往败事。

于是,茶德在中国自古便是追求内心省察的一种规范与境界,这其间包含着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与明伦之礼。既有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尊崇,也有着对无为清净之境界的追求,更有着人际关系与人品道德的表率,这种和谐与共的至高境界,正是茶人们所追求的理想。

[文中配图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