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李苦禅长子、著名画家李航立身不累浮名 处世只求本真

 声动天下 2019-04-24

李 杭

李苦禅长子、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李苦禅美术馆副馆长、李苦禅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国画家

1932——2018

2018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初八,一个天气闷热灼人的“夏至”,中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一代宗师、美术教育家李苦禅长子,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李苦禅美术馆副馆长,李苦禅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国画家李杭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噩耗传来,家乡亲友无不潸然泪下。李杭老人坚持本真、执着艺术、关爱家乡、情系乡亲的种种往事,此刻又历历涌上心头……

立身不累浮名 处世只求本真

——著名画家李杭墨魂画魄情系桑梓

所谓人格 首先爱国

1932年,在民族深陷苦难的岁月,苦禅大师的长子李杭在杭州降生。李苦禅是我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生于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李奇庄,他的人生奇苦,更传奇;他的艺术如五岳之尊泰山,呈“一览众山小”高耸之态。能够生于这样的一位顶级大师的家庭,该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命中注定,李杭终究会走上艺术之路。

年轻时的李苦禅生活是很艰辛的。考入北京大学后勤工俭学,1922年转入北京国立艺专,白天上课,晚上拉人力车挣钱,腊月里还穿着夹袍,十分清贫。1923年,他不带分文,径去北京西三道栅栏6号齐白石家登门拜师,被欣然接纳。有一次,去八达岭写生,带的干粮吃光了,身上又无分文,饿倒在路边,幸亏一位好心的车把势,把他架到马车上拉回京城。为了生存和求学,他熬上半锅杂面粥,凉了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顿饭吃一块。在艺专上炭画课,每个学生都发一个馒头,用来粘画坏了的炭画,李苦禅则小心翼翼地画,决不让一根线条出错,省下馒头当饭吃。

20世纪七十年代李杭(右)、李燕(左)与父亲李苦禅合影

在如此艰苦的生存条件下,李杭虽然从小也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天资与兴趣,但稍一年长,便被苦禅大师送进长春大学学习财经专业。李杭的长子李明回忆:祖父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他深知学画的艰辛,在那样的年代里,深入骨髓的天资与兴趣滋养出来的艺术品,也难以换取养家糊口的基本所需。更何况,绘画需要大量的笔墨纸砚,对于那个年代的穷人之家,可谓是一种奢求。

年青的李杭选对了家庭,却没有选对年代,无奈的他被时运决定了职业,在冶金财经工作生涯中一直走到1992年退休。财经是个特殊的岗位,意志稍不坚定,便会湿鞋,但李杭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清廉了一辈子。李苦禅大师讲:所谓人格,首先爱国。怎么理解父亲的爱国?李杭把尽职尽责、节约清廉作为爱国的具体内容。上世纪60年代,李杭在湖南湘潭钢铁公司做财经工作,有一次由他负责用一万余元购买一套大型设备,但迟迟没有到货,厂里的风言风语便流传开来:肯定是李杭贪污了公款。但他耐心地等待直至设备到达,面对非议李杭自始至终不争辩一句。设备到了,他的职责似已完成,却又在设备安装完毕后,亲自到现场,了解设备的运转情况,他要确认:自己负责购买的设备是否合适,是否造成了国家资金的浪费。如一切正常,他才心安。

(1975年,苦禅大师作书勉励长子李杭)

不随便扔掉一张纸、不轻易丢掉一滴墨、从哪里拿的东西再放回原处……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李杭从严谨的家风中学到了良好的习惯。那时,有人说:李杭不像大师的后代。大师的后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李杭也时常自问,但最终他不被浮名所累,用家风熏陶出来的本真,行走人间。

(2017年11月全家于北京)

人无品格 下笔无方

2003年 在创作中

李杭父亲李苦禅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宗师,母亲凌成竹也是活跃在上世纪30--60年代中国画坛上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舅舅凌之风是中国电影界德高望重的导演、大写意花鸟画家。他们都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这种巨大的能量资源通过时光经历辐射在李杭身上,加之李杭自幼聪慧好学,具有艺术天赋,在从小帮助亲人理纸研墨、聆听老人与同事朋友的交谈和与弟子们的授课中,他身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动力,1992年,他从财经工作中解放出来,重新拾起画笔,逐步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写意花鸟画家。

李杭的作品用笔拙朴、浑厚、苍劲,承袭了苦禅大师的精气神,更能看出他领略了苦老的审美理念,而重现形神兼备更是遵从齐白石“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高论,这也正是苦禅大师教育孩子、弟子们常常引用的名言。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清秀、俊雅的艺术风格。

作品 《安居》

苦禅大师弟子、著名画家单应桂曾评价道:“在李杭的作品中,苍鹰、鱼鹰、竹鸡、荷花、八哥等艺术形象,都体现了这样的审美观念。《安居图》是李杭后来画得较多的主题,鹌鹑的造型用笔继承了苦禅大师的手法,但在构图布局上都有所创新,并赋予了安居乐业新内涵,体现了当今和谐社会的新气象。”

作品 《松鹰图》

每位画家都是自己作品的上帝,都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白纸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由于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创作出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李苦禅经常对他的儿子们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杭遵从父训:为人谦虚随和、诚实干练,有强烈的爱国亲民意识,全身散发着一股强劲的正能量,其画自然呈现纯净之美。苦禅大师弟子、著名画家崔瑞鹿这样评价李杭:他学习继承东方哲学,特别是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天地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学习,因此进入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著名国画大师许麟庐生前在李杭先生画作《松鹰图》题到:“李杭侄写松鹰图乃父之风,观之令人感慨。”

著名山水画大师孙大石在李杭的画作题到:“李杭先生作画神追乃父,人品画品德艺双馨。苦禅大师艺术后继有人也。”

作品 《莲花池畔》

鱼丘后人 情浓桑梓

自退休至八十多岁,他从临摹到创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李杭给自己起了个名号——“鱼丘后人”,以此为号既古拙又有出处,充满了李杭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1985年6月,长子李杭组织在高唐举行了《纪念李苦禅逝世两周年故里书画展》。李苦禅夫人、李杭及夫人及弟妹李燕、李健等家人都到了家乡。1992年,为纪念李苦禅逝世九周年,活跃家乡的文化精神生活,李杭又组织了父亲李苦禅60年代的学生、著名画家郭富顺、崔瑞鹿、王培东、吴悦石及李杭本人、李燕等人作品共60多幅举办画展,规模空前,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原计划3天的展览应群众要求延迟到6天,参观人数数以万计。

很多人纷纷要求李杭一行留下墨宝以示纪念,有的还筹备礼品或现金。李杭对好友邱士杰说:“高唐是我的老家,我父亲的出生地,家乡人民喜欢我们的画是对我们的抬爱,我父亲生前曾多次教育我‘做人首先爱国、爱家乡、爱人民。’我们画画的虽然不富裕,但也不能老盯在钱上。家乡人民既然提出来了,我们就画几天,尽量满足大家要求,告诉大家,画一律免费,礼品一概不收!”

1992年在家乡——高唐县

李杭一行人起早贪黑地画,谁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批接一批的求画人想尽办法求画,就这样,李杭一行在高唐一住就是九天,作画七天半,作品合计140余幅。

2000年9月,为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20周年,由国家计生委主办,高唐县委县政府等协办的书画展览、笔会在北京东长安街妇联大厦举行,来自高唐县的专业、业余书画家近百人参与。这次晋京,高唐县委县政府请李杭帮忙,李杭义不容辞,忙前忙后,活动圆满成功。

而今,高唐县被誉为“书画之乡”,书画活动层次高、范围广,对外交流频繁,群众基础扎实,艺术氛围浓厚。中间,李航及家人功不可没。

李杭就如他父亲苦禅大师一样,有着对家乡浓浓的爱。自2000年始,仅三年间,他带领家人向老家李奇庄小学先后捐款捐物35万元之多,送最好的电脑、建最结实的教室、修平整的村路……李杭的长子李明说:“父亲认为,只有文化才能改变家乡的贫穷。也只有教育,才是改变家乡状况的最快办法。”

(李奇庄小学院内)

李杭老人走了,聊城许多好友都亲到济南祭奠,“承泽大师家训、深得艺术真谛,助威书画之乡、成就一世英名”“同乡同道,真情还是家乡美;亦师亦友,最亲仍然叫杭哥”,以生前好友朱希江先生所书挽联为代表的纪念文字背后,代表着家乡人对李杭老人的无限哀思。

作者:刘继林、贾新伟

版权:聊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