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雕像恋爱的皮格马利翁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本文作者:宋志江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是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又在《荷马史诗》古希腊诗歌、戏剧、哲学中记录下来,形成于公元前八世纪。

对今天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古希腊神话是否还有现实的启示和意义。

一个故事

先讲一个皮格马利翁和雕像的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青年雕刻家,他身怀雕刻绝技。在现实生活中,他看到一些女子过着荒唐的生活,感到厌恶,决定不娶妻室,长期独身而居。

有一天,他用一块雪白的象牙,雕成了一座雕像。雕像是一位姿容绝美的姑娘,绝非肉体凡胎的女子可以媲美。雕像完成后,皮格马利翁一下子爱上了自己的作品。

他每天抚摸雕像,还给雕像买衣服、首饰、送鲜花。他觉得雕像就是理想妻子的模样,他还与雕像同床共枕。

这一天是爱神维纳斯的节日,全塞浦路斯岛都集会庆祝。神坛上摆满供奉维纳斯的祭品。皮格马利翁也供上祭品,并向神祷告,请神赏赐给她一个妻子。如同象牙雕像一样美丽的妻子。维纳斯女神听到了他的心愿,于是显示了吉兆,祭坛上的火焰跳了三跳,发出三次耀眼的光芒。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里,急忙去看雕像,一触雕像就有了热气,再一吻雕像就活了,变成了真的女人。

这一对甜蜜恋人结婚那一天,女神维纳斯还到场祝福他们。再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取名叫帕福斯。他们生活的这个岛因此得名叫帕福斯岛。该岛在塞浦路斯西南,距首都100公里的地方。

这个美轮美奂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是说艺术家爱自己的作品如同爱情人一样吗?不全是,这个故事有多重意涵。

故事暗示:存在超自然超世俗社会的神,凡人的梦想和幸福,需要祈求神的赏赐,没有神的怜悯和赏赐,凡人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

神在帮助凡人的时候,不设道德门槛,不会在乎祈求者的身份,也不论你以前做过什么,只要你真诚的祈求,神是无私的。

皮格马利翁无论有怎样的绝技,不管如何抚摸亲吻雕像,没有神的赏赐,象牙雕像只能永远是没有丝毫温度的雕像。神的威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别说是雕像,哪怕是块石头,一根烂木头,神也能赋予其生命。

这是古希腊时代的思维,明确指出人与神的关系次序,不可以僭越。

一幅画

到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画家雕塑家,让·里奥·杰洛姆,从这个古希腊故事获得灵感,用绘画的视觉画面再现了这个故事。

绘画无法像文学,展开故事的全过程,只能选取有限的情节和瞬间场景表达主题。绘画塑造的形象比起抽象文字更形象具体。

能找到的杰洛姆一生的作品资料,有两幅同一题材同一内容的画。两幅画的情节都是雕塑家在工作室里,与工作台上的作品拥抱亲吻。工作台上的作品仿佛并未完全竣工,但是已经活了,而且充满爱欲和激情。

两幅画有些小的差别。其中一幅画的是雕像的背面,丰腴肉感的身体向右扭转,与雕塑家拥吻。另一幅画的是雕像的正面,美女扭过身子与站在左面的雕塑家亲吻。

背景也有点不同,其中的一幅,有一个爱神丘比特踩着祥云,张弓搭箭欲将爱之箭,射向两个深情相爱的人。另一幅画里没有爱神丘比特。在他们身后的台子上,都有两个神情夸张的怪异面孔,好像被这一幕惊呆了。

杰洛姆的绘画不是古希腊故事的翻版,而是升华和再创作。在他的两幅画里面,并没有清晰明确指出是神实现了凡人的梦想,丘比特的那支箭也只是表明两人正坠入爱河。

那么,杰洛姆这样构思和场景处理用意何在呢?为何没有出现维纳斯女神的身影呢?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疏忽,是杰洛姆有意这样画的。

从神到人的升华

凡人要梦想成真,是靠神赐予呢,还是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做到呢?这是杰洛姆已经回答的问题。神话故事与绘画的区别变化和不同是思想解放带来的。十九世纪,欧洲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十五世纪末开始的文艺复兴,把人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十八世纪欧洲大陆又掀起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得到充分肯定,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杰洛姆的绘画比起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其变化是必然的革命性的。从天赋神权到天赋人权,思想解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历程是痛苦的沉重的,是付出流血的代价换来的。

崇拜精神上的神就会崇拜现实社会的皇权,思想解放不再崇拜权力,而要求权力受到监督。这个差别是天壤之别。

古希腊曾是一个充斥着残暴的神话与悲剧的时代,是一个霸权与反霸权的混乱时代,也是一个崇尚正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就是这样的时代,却出奇特的、清晰地产生了“柔和”的思想。

法国著名文化学者雅克利娜·德·罗米伊,在她的《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一书中指出:“柔和指的是和蔼可亲的行为方式和对他人表现出的友善。它在不幸的人面前表现为近似慷慨或仁义一样的品质;在有罪者面前则变为宽容和理解,在陌生人和一般人面前则变成有人性并近似于爱德。同样,在政治生活中,根据与公民或臣民或被征服者的不同关系,它可能是容忍和宽厚。

古希腊思想中有一种共同倾向:就是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并明确提出执政者在城邦管理中施行“柔和”政治。

宽容友善成为城邦管理的思想和情感基础,当这样的理念成为人人遵循的准则和价值观,社会必然走向公平正义,迈向民主和法治。

因此,杰洛姆的绘画与古希腊神话的区别,是漫长的社会进步才产生的变化。然而,这个变化是多么了不起。

神话创作是对现实社会的模仿,满足人的几个诉求:对自由的追求;对幸福美满的渴望;对公平正义的主张;对英雄的崇敬;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人的生命短暂而有限,人出生的啼哭或许就象征了来到这个世界的无奈。人不是为痛苦而来,因此向往生存的美好和永恒;生命的终点又是必死和毁灭,如此悖论如此无奈如此恐惧。宗教平复了人精神上的困惑,神话借助智慧、教诲成为人的精神归宿,是文学和诗化的哲学。

杰洛姆绘画的意义是:良好的现实生活,比无益的不朽更有价值。因为人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而生活在仙的世界。人生无法永恒就要珍惜活着的时光。

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类思想智慧留下的印迹。如同人类登月或有一天登上火星,在那样的高度,留下的是人类思想、科技、勇气、智慧、探索的足迹。

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话说了这么多,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和杰洛姆的画,对我们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有何启示?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有这样几点:

首先,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性、人权、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够背离这个根本。

在权力高压下的文艺家,唯唯诺诺顾左右而言它,那样的创作是说假话的创作。

其次,文学艺术创作不能成为执政者随心所欲利用和掌控的工具。把文艺创作家们当成解释具体政策的工具,顺则昌逆则亡。这严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违背规律就不可能产生和创作出,表现时代精神的伟大的作品,这是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真理。

再次,文学艺术创作必须真情实感,不能用胡编乱造、虚假叙事、虚假事实来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前提假了,不论作者付出了多少劳动和心血,具有多么高超的技巧,其作品都没有生命力的,没有价值的。时过境迁,这样的创作只能沦为历史的笑柄。

一个故事两幅画引发我们思考,时代呼唤大师,什么是大师?怎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出大师?是一个严肃的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