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求求你别再催我了”孩子越催越磨蹭,真相令人心疼

 李孟雅_ 2019-04-24

“我不要做你的妈妈啦,再去找一个更年轻、更漂亮、更耐心的妈妈吧。”

“妈妈说这个话的时候,我的心在流血……”

这是怎样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对话啊。孩子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哪疼扎哪。

讲真,谁家的孩子没犯过拖延症,哪个妈妈没有充当过“加速器”?

谁家没上演过“日常四大催”——催起床、催吃饭、催作业、催睡觉?

提起催孩子,真是一把心酸一把泪,不但伤了肝肺脾肾,更重要的是还伤感情,既伤了我们的心,也凉了孩子的心。

起床了,快!

洗脸了,快!

吃饭了,快!

上学了,gogogo!

……

每天早晨,我就像个复读机一样,音量由小到大,语速由慢到快,开启了一天的“催娃”程序。

我这边已然“疾风骤雨”,儿子那边依然“闲庭信步”。

有专业人士调查:在“孩子问题排行榜”中,“孩子磨蹭”多次荣登榜首。

磨蹭,如同顽固肿瘤,让多少家长伤透脑筋愁断肠,却总是找不到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摘了它。

更让人郁闷的是:你越催,他越慢;你再催,他直接“嘎嘣”熄火,制动失灵。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越催越慢呢?

指令太多,孩子接收受困扰

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很难消化太长太复杂的指令。

我们常常会生气,这边都催了半天了,孩子还杵在那不动。

面对凌乱不堪的房间,妈妈一遍遍地催促孩子:

“快,自己收!”

“快,把这些没用的垃圾全扔了。”

“快去把这些不要的垃圾扔了。”

妈妈的三连“催”,完全让孩子失去了判断力。他为难地说:“我不知道怎么弄。”

 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容易多了。孩子磨蹭,可能是因为你一次性给的指令太多,他的接收系统受到了“干扰”,无法消化这些指令。

故意“磨蹭”求关注

朋友说,自从她生了二胎,8岁的儿子突然间变得不听话了,真是伤透了她的心:

早晨赖床,任凭你催了一遍又一遍,不到发脾气开吼,他就是不起来;

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讲解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会,结果,都10点了还在那吭哧吭哧地验算。

儿子的变化让朋友很是恼火。还没想到治儿子拖延症的好方法,儿子倒先将了她一军:

妈妈你每天陪弟弟那么久,给我多讲一会作业,就这么烦吗?

是不是我学习不好,你就更不爱我了?

原来,儿子是在故意用“磨蹭”求关注!

那一刻,她心如刀绞,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其实,孩子不是生来就磨蹭,也不是故意和我们作对,只要我们多些耐心,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小秘密,磨蹭这“病”也并非“无药可救”。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越催越磨蹭?

遵循孩子的发育规律

孩子的“慢”并不代表停滞不前。

其实他一直在“动”,只是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那个“速度”而已。

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路,不一会就把他落好远,于是催促他。

不是孩子跟你较劲,而是他根本就快不了。我们迈一步,相当于孩子的两三步,他怎么可能跟得上我们的速度?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都不是故意磨蹭,而是他们特定年龄段无意识的正常表现。

发展心理学认为:0-6岁的孩子,正处在各种敏感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有时候会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比如,盯着一只蚂蚁看半天,拿一个玩具反复拆解几个小时,这些其实都是敏感期的一个正常表现。

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能力掌控“快慢”节奏的,我们眼里所谓的“拖延”,对于他们而言,本是一种正常表现。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开头真的没有必要太着急。

慢工才能出细活,请把孩子的节奏还给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往前走。

把时间“视觉化”

研究发现,6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

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虽然能够分得清“过去、现在、昨天、今天”,但如果精确到几小时、几分钟,他们还是做不到。

儿子4岁刚上幼儿园时,也因为磨蹭而迟到,付出过“惨痛代价”——连续1个月没有拿到幼儿园的“小红花奖”。

他变得很不开心。

于是,我借此机会买了个带指针的儿童闹钟,尝试着教他认识时间,告诉他:指针指到哪里就该起床了,指针指到哪里是该出门了,指针指到哪里就得上床睡觉了。

“如果你保证在指针指到这里就起床,指到这里开始吃早餐,还是有希望获得小红花的。”

这可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多了。

现在,每天早上7点半,儿子都会催着我出门,想要早早到幼儿园。

其实,这是个慢慢引导的过程,过程的关键点必须把握好,就是家长一定不能先急。你一急,全废。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与其牵着它费力往前走,不如换个心态,让蜗牛牵着我们来散步。

你终会发现,这世间万物,孩子才是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的孩子,我愿和你一起,慢下来,一起聆听这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看山川河流,数繁星点点。

虽然你现在是一只毛毛虫,但我知道爬行不是你永远的姿态。我愿意等,等你慢慢破茧成蝶。

来源:行知家长微学堂

编辑:天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