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事件,是清朝与日本关系史上一起重大事件。 事情发生在光绪十二年(1886),北洋水师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对长崎进行友好访问。 然,8月13日,清朝水兵因未遵军纪进入游廓,并在街头追逐妇女等事,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 至15日,冲突扩大,双方(包括部分日本民众)大打出手,互有死伤。后来经过洋人协调,各自赔偿对方损失。 清朝第一次在外交方面取得优势,获得赔款52500元,赔付15500元。 但此事使日本反清情绪高涨,成为甲午战争的远因。 朋友们应该读过很多相关文章了,在此不细讲。今天要说的,是网上此事的配图。 就是这幅。 (长崎事件画作 来源网络) 大家觉得有问题吗? 我们前面说,此事是清朝水兵与日本警察及民众的冲突,但在图画里,大家看到的日本人是什么装束? 不错,正是武士。 他们举着武士刀,剃着月代头,穿着武士的衣服,左边那个家伙衣袖上的白圈,显然是家徽。 在1886年,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吗? 我们慢慢道来。 一、散发脱刀令 1853年,美国海军少将马休·佩里率舰前往日本叩关,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当时德川幕府吸取了清朝与列强的战争一再失败的教训,进行了冷处理。 第二年,双方签订条约,美国获得一系列权益。 随后,各列强纷纷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利益受损之下,一些大名与武士,开始了尊王攘夷讨幕运动。 在此之间的十几年里,日本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下级武士对那些开国派进行所谓的天诛,而幕府对阻挠开放的人也毫不手软。 其中幕府一方的新选组的故事最为人所知。喜欢日漫的朋友,应该对近藤勇、冲田总司、土方岁三、斋藤一等人很熟悉。 (土方岁三 已然剃发了) 双方你来我往拼了好多回合,很多出身卑微的人在此波谲云诡中迅速崛起。 大家最熟的,莫过于伊藤博文了。 他生在平民之家,幼名林利助。父亲林十藏给无子的伊藤武兵卫做养子。林利助亦改姓伊藤,父子俩也因成为武士养子,而获得最低级的武士身份——足轻。 后来,他成为吉田松阴的学生,年轻气盛,与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人,一起到正在修建的英国领事馆放火。 有趣的是,很快,他又受长州藩指派,与山尾庸三(日本工程之父)、井上胜(日本铁路之父)、井上馨(日本首任外相、日本外交之父)、远藤谨助(现代日本造币之父)一起,前往英国留学。 当时幕府不准百姓前往外国,他们是求英国领事帮忙,先偷渡到上海,再去英国的。 如果没有幕末血风,伊藤博文一辈子可能就是哪个比他高级的武士的小跟班。 对无权无势者而言,乱世就是他们上升的阶梯。这事在伊藤博文等志士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何况,他们的尊王与攘夷,都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呢。 1868年,长州萨摩为首的各藩,与幕府一方进行了惨烈的戊辰战争。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倒是早早归顺了,但不甘失败的武士们且战且退,在北海道进行了最后一战。 标志性人物土方岁三在援助战友的过程中战死——据说,子弹是从后方射来的; 而海军头领榎本武扬等投降。 (幕府一方战死的娘子军队长中野竹子雕像 图源网络) 1869年,终于一切大权归朝廷了。 当然,是名义上的。 此时的日本,开始了藩阀政治。原来高喊着要赶跑英美鬼畜的攘夷志士们,转而跟列强打得火热,拥着睦仁开始了明治维新。 明治四年(1871),散发脱刀令下。 此令规定,平民不得带刀,官员除穿礼服时,亦不得带刀。剃月代头而为西式短发。 其中,散发并非明治政治原创。 幕府末期,引发西方兵制及操演方法,很多人已开始剃发了。 只是此事真正及于民间,还在散发令之后。 然,散发令并非强制剃发,而是提倡。 二、岩仓具视及明治天皇剃发 岩仓具视出身公卿之家。 幕府时代,朝廷经济大权掌握在将军手里。天皇日子过得比较穷。更不要说公卿了。 岩仓具视为了改善生活,把家里一间房子租给人赌博,当被成了笑柄。 说白了,公卿要钱没钱,又想要面子。 不过,幕府倒了,他们的好日子,可算是来了。很多人成为重臣。 1871年,右大臣岩仓具视被派率团前往欧美寻求改革之道。 使节团中既有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在幕末飙升的人物,亦有很多男女留学生。 其中8岁的津田梅子,在美国生活十几年,回国后,在女子教育领域大展宏图。 新版5000日元,选用的就是她的肖像。 搞笑的是,伊藤博文等人西装革履,津田梅子等人穿着洋裙,而团长呢? (左 木户孝允 中 岩仓具视) 岩仓具视穿着日本传统服装,梳着个冲天炮,就出发了。 他儿子此时正在美国留学,见到父亲后,简直气晕了。 他也顾不得“犯上”之罪了,揶揄老爸—— 你那服装,你那头发,就是野蛮的代表啊。你这样就是给我们国家丢脸啊。 啥? 不剃发就是不爱国? 我可当不起这么大的罪啊。 于是在芝加哥,岩仓具视剃了他富贵的头发,穿上了西装。 1873年,岩仓具视回国。 此行历时一年多,远超预期。但学到了很多东西。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在这年,明治天皇散发。 有了这个榜样,很多官员也把头发剃了。 还在这年,郭贺县3万余人反对剃发易服,发动骚乱,最终6个被判死刑。 三、最后的武士 很多朋友看过《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 它虽然是好莱坞流水线的产品,却亦契合了很多日本历史。 主角的原型,正是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他少年时的明志诗。比伊藤博文大了十多岁的西乡隆盛,确实是成名了。 他不但在讨幕中立了大功,也在维新中颇有建树。 然而,他终是武士出身,维新中,武士的特权被废,下层武士从此没了国家俸禄,只得自谋生路。 (西南战争政府军士兵) 除了砍砍杀杀啥也不会的人,被历史潮流抛弃,变得与曾经瞧不起的农民工人一样。 他们怎样想啊? 当然不爽啊。 一意征韩对外扩张的西乡隆盛,早就不容于朝廷,回到老家。 1877年,下层武士们拥着西乡隆盛造反。朝廷迅速派兵。双方大战。 西南战争,比戊辰战争,更为惨烈。 双方的新式兵器你来我往,死伤者众。最终叛逆者兵败,西乡隆盛受伤请朋友介错身死。 而他的弟弟西乡从道,则在政府军一方。 后来,他本有机会成为首相,却以哥哥是逆贼为名推辞高位。 在《最后的武士》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的儿子去东京,却被警察挡住。 原来,他违反了剃发脱刀令。 最终,他被强行剃发。 好了,回到我们最初的故事。 1886年的日本,是什么样子? 大学里,女孩们穿着漂亮的西式套裙拍起了毕业照; (1886年的师范毕业生) 男子们身着和服,穿着西裤,脚踏皮鞋,拿着扎紧的洋伞当手杖,就算下大雨也舍不得打开。 伊藤博文和井上馨主导的超豪华的鹿鸣馆里,灯红酒绿,贵妇和西方外交官们翩翩起舞。这是日本最为欧化的时代。也是传统意识反弹的年代。鹿鸣馆外交未达成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目的,井上馨等人视骂为卖国贼,后来辞职。 正是在这样一个年代,北洋水师来了。 跟他们打架的日本人,应该不会是武士。 当然,通篇只是我的看法。毕竟,画家在创作之前,肯定也是对历史做了一些研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