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老祖宗留下的讲究

 天悔大哥cqm 2019-04-25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礼'一直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从上古时期的'我周公,做周礼'开始,再到后来孔子宣传的礼教,从古至今,'礼'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相对于今天,古人口中的'礼'具有更加崇高的意义。

从古至今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生死是头等的大事,人生中的大事无外乎婚、丧、嫁、娶,另外在古代还有祭祀的礼仪。一国之主往往也是最大的祭祀,掌管着占卜、问灵的任务,在这生死之间,有许许多多繁琐的礼仪。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丧礼上的一句俗语。

直到今天,在死这一等大事上仍然有很多或迷信或信仰的规矩,很多人仍然坚守着。就比如'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这句俗语。我们都知道丧事有这样几个流程那就是报丧,入殓,守灵,居丧。这句俗语中的'报'指的就是报丧,'吊'为吊唁,那么这句俗语就很好理解了,讲的就是为死去的人办丧事的家庭成员们没有通知你参加葬礼,你就不要贸然的前去吊唁,同样道理,对于作为主人的人来说,前来吊唁的人没有给逝者烧纸钱,那么他们就不必磕头感谢。

其实这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也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但是为什么要把它编成俗语并且代代相传呢?这无不影射着我国源远流长的'礼'文化。评判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他是否懂得礼。很多人可能会问,礼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礼就是人们根据自然和天命观,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人休养生息和道德标准的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强制性的,它在无形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

当礼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被修订成法案的时候,它就成了一条硬性的准则。不论是谁都生活在这条准则之下。但是这些准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读,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不同,所以农村很多流传至今的习俗和礼仪都是通过俗语的形式传播的,这种方式通俗易懂,并且代代流传。

我们说的'老祖宗留下的讲究'实际上也就是古人对'礼'的深刻理解。所以这些农村俗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又何止生死这样的大事。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