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开头文案2,我好喜欢

 读书与思考3 2019-04-25


十三俞 2019-04-24 14:49:17

《朗读者》开头文案2,我好喜欢(建议收藏)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说小了,它是两个人的结合;说大了,它是乡土中国的基座。

乔治·穆尔说,“走遍天涯觅不到你自己所想,回到家你发现它就在那里。”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

在“家”这个主题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而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象征意义的词。

家天然带有一种温度,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修行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的一种归宿。它隐藏着一个人的缺点,包容着一个人的失败,同时更生发着无尽的爱,孕育着崭新的希望。

关于家,我们有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

《朗读者》开头文案2,我好喜欢(建议收藏)

味道

味道,当然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品格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有人问,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我们可能会想到《红楼梦》。因为在《红楼梦》里既有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来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元春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这些都是能够在饭桌边尝到的味道。

但是《红楼梦》里最触动人心的还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好了歌》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无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就像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的:“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得越长久。”

《朗读者》开头文案2,我好喜欢(建议收藏)

那一天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就像“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回忆。“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社戏》里,鲁迅独特的记忆。

在这个主题当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安文彬。作为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总指挥,说起那一天,他热泪纵横。1997年7月1日零点零分零秒,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为了那一天,一个民族等待了一百五十年。

我们很容易记住那些波澜壮阔的、力挽狂澜的、全新蜕变的“那一天”。但其实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都会有生命中的某一天,因为它的独特,被标注在日历上,它注定了我们是谁。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朗读者》开头文案2,我好喜欢(建议收藏)

青春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更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朗读者》开头文案2,我好喜欢(建议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