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365】大庆三模:如何看待“流量明星”的迅速走红与“大师”的“再无分解”

 山湖微波 2019-04-25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燕至北

大庆市语文兼职教研员,国家及省市级赛课、说课、教学设计等多个一等奖获得者;“整本书阅读”东北地区推广及教学实践者;为黑龙江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做示范课,为大庆市高三模拟考试教师总结会做考试分析及写作教学讲座;国家级教研课题主持人;语文报、67书系原创试题作者、《原创考卷》独立命题人、《教学考试》特约通讯员、三家高中生读写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编著《审题立意通关》;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学考试》《新作文》《作文通讯》等国家级、省级教学、教研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张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杨援戈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偶像练习生》中C位出道的蔡徐坤,五个月内微博粉丝破千万;《创造101》中堪称“话题流量担当”的杨超越,在节目播出期间登上热搜不下20次。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已成为许多人信奉的法则,“流量明星”也被粉丝和资本捧上了神坛。

材料二:2018年被称为“大师陨落”的一年。国学再无饶宗颐,宇宙再无霍金,评书再无单田芳,漫威再无斯坦李……有人评价“大师已去,妙音犹存”,有人感叹“大师言归正传,下回再无分解”。这是对大师的肯定与缅怀,更是公众在“流量文化”的娱乐喧嚣中,对经典作品和大师品格的渴求与呼唤。

在“流量经济”“快餐文化”的大潮中,面对“流量明星”的迅速走红与“大师”的“再无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敢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则时事组合性质的材料,核心是两则材料的比较,且在两则材料后有出题人的简单总结。两则材料一是命题人对“流量明星”被粉丝和资本捧上了神坛的思考,一是对2018年所陨落的大师的肯定与缅怀,对经典作品和大师品格的渴求与呼唤。这是考生感悟和思考的基点,考生不得脱离材料泛泛而谈。

“在‘流量经济’‘快餐文化’的大潮中”,这句话暗示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不得脱离时代背景;面对“流量明星”的迅速走红与“大师”的“再无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暗示考生立意的大方向。

 2.价值判断限制。命题人对第二则材料带有明显的价值评价倾向,“有人评价‘大师已去,妙音犹存’,有人感叹‘大师言归正传,下回再无分解’。这是对大师的肯定与缅怀,更是公众在‘流量文化’的娱乐喧嚣中,对经典作品和大师品格的渴求与呼唤”,无论是辩证立意、主次立意还是非此即彼型立意,考生都需要对“大师”“精神的厚重”“厚积薄发”或“精深钻研”做出正面肯定,审题立意行文时不可在第二则材料的价值判断上与命题人对立。

3.思维限制。“面对‘流量明星’的迅速走红与‘大师’的‘再无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句话暗示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进行比较,进行辩证立意,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这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做出思考,不能偏颇、片面、狭隘。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进行主次立意:传承大师精神比关注娱乐碎片更重要;也可进行非此即彼立意:不贪求浮华、急功近利,而要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还可进行综合立意:既要积极融入时代潮流,又要努力塑造高贵灵魂,等等。

2.对两则材料的价值判断是见仁见智的。命题人对第二则材料给出了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已成为许多人信奉的法则”的大前提,因为有这个前提,命题人对“‘流量明星’也被粉丝和资本捧上了神坛”这一现实并未发表过多否定意见,即命题者并没有要完全否定流量时代,而将流量明星与大师对立起来。考生在对两材料的思考取舍上可见仁见智,但不得与命题人对第二则材料的正向评价相对立。

3.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在论证过程中,考生需要援引正例或反例以支撑论点,基于“以上材料”前提下的联想和思考都是自由开放的。

4.文体开放。“有人评价”“有人感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引导语暗示考生可以感性陈述,也可理性思考,若从思维展开的深度去考虑,以写成议论文为宜。

解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可称其为有限前提的材料作文。材料所给的事例既是评价对象,也是引子,还是论据范围限制的范例。考生若只偏重一则材料,大谈“流量明星”“快餐时代”如何如何,或仅仅围绕“大师陨落”“新青年”行文,罔顾两则材料的比较关系,都是不够全面准确的。若只是将两则材料对立,罗列“观点”+“材料”,而没有恰切的分析,也不是最佳行文规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融入时代的同时需塑造高贵灵魂。

2.时代的“快”和精神的“厚”从不矛盾。

3.保持理性,不被浮躁之风掩埋。

4.不急功近利,厚积薄发以达大成。

5.借力流量文化,传承大师典范。

……

偏题立意:

1.坦然面对生命的逝去。

2.做理性网民。

3.大师之大在成就之大。

4.新时代需要奋斗。

5.不可C位出道。

……

高考提分必看的课程!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免费试听

范文展示一   

轻舟可乘浪,远行需巨帆

燕至北下水文

流量时代大浪翻涌,潮头明星自是万众瞩目。左有蔡徐坤五个月微博粉丝破千万,右有杨超越频上微博热搜,被粉丝和资本捧上神坛。有人为之站台,力赞“快餐文化”“流量为王”;有人痛心疾首,为“大师陨落无人问,流量明星天下知”而黯然伤神。时代大势非个人所能抗拒,在“流量文化”大潮下如何为人、做事则需每个人认真思考。

时人诟病流量明星,大多非议其成名之速、作品之寡、名利收益之丰,而将经年深研、才高品淳的大师与其进行比较。比较之下,有识之士不免生出对时代浮躁的担忧:当时代的“快”疾速席卷之际,精神的“厚”是否还为人不疑、为人推重、为人操持?当流量明星呈现给世人“娱乐成名天下知”的榜样后,是否还有人愿意在其他领域皓首穷研?当轻舟乘势直上万重高峰时,艨艟巨舰的建造者是否会撇下工具,急欲登舟,以至于经年之后再无远航大舟可行?

娱乐时代之所以被称为“快餐文化”,在于它极强的可替代性。一代代流量明星前后相继,后浪推涌前浪,前浪转瞬便消失在新观众的眼前,湮没以至无闻。流量并不为名声奠基,它只是拥舟之水,待下一浪头涌来,新的轻舟登顶,旧舟便再无行远之可能。值得忧虑的是:观众往往只注意到一拨拨的轻舟彩旗招摇,从而跃跃欲试,再无人愿意修巨舰,厚积而薄发。长此以往,巨舰何在?时代的中流砥柱何在?名实相符的大师何在?

欲成巨舰,精神之厚需要推重,理性之思不可不存。当我们慷慨融入时代潮流后,仍需努力塑造高贵灵魂。需知作品是名声之基,不可虚立“人设”,只图一时名利;品行是行远之基,不可随波逐流,在追随中虚掷半生。域外有霍金身陷一隅,仍思接宇宙;斯坦李苦心孤诣,画纵漫威宇宙。国内有单田芳一生钻研,将评书“末技”带入千家万户。厚积薄发值得坚信,专注于事业本身才是为人、做事的题中之义。时代巨浪翻涌,除娱乐外有众多领域值得投身;想要高蹈远行,必须致力精深。

青年当胸怀慷慨,思虑远大。投身时代而不为浮躁表象所惑,修艺修身而成有用有为之人。不为轻舟高举所惑,厚积深研,成一方行远巨舟。

范文展示二   

时代需要流量,更需要大师

齐志伟下水文

一面是流量经济下话题担当的C位明星,一面是娱乐喧嚣下妙音犹存的已殁大师,这时代从来都是如此,就像既有远在江湖流浪的大师,也有高居殿堂的小丑。众语喧哗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发问:这时代究竟需要什么?

尼采说过:“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捧上了神坛的流量明星的确会在水面泛起涟漪,但荡漾之后,水面终归于平静。而真正使水面呈现持续美丽的必为那“可怕的深度”。这深度正是我们在喧嚣之中对经典作品和大师品格的渴求与呼唤。这时代,需要“流量”,这是科技的显现,潮流终不可逆;但更需要大师,大师品格的回归正是让我们在科技的“一路狂奔”之下保持内心的沉潜,在“加快提速”大背景下不致偏离方向的镇定之方。

无论脚步多匆忙,也不可丢失精神的丰盈、心灵的高贵。顺时代潮流,让大师文化彰显价值。时代所需,你我谨记。

杨绛老先生直至晚年依然笔耕不辍,与世无争,站在人生边上思索人生,只为启迪后人,洒脱地写下“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正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是何等的高贵?世风浮躁之下,这样的大师精神弥足珍贵。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的高凤林焊接了40%的长征系列火箭的“心脏”,将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泵前组件的产品合格率从29%提升到92%,这是真正的大师,破解难题的背后是其对事业的偏执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样的大师是时代所需,其精神必将烛照当下,引领未来。

然而,当社会把所有的关注点都转移到为满足大众需求的碎片化娱乐上,当人们茶余饭后思考的所有方向都是流量经济下的明星轶事时,我想这个社会迟早会陷入“娱乐至死”的尴尬境遇。承平已久的年代,也有人在犯嘀咕:生为凡人,何必去关注那些你“摸不到、够不着”的领域,那些领域自有人在,就像远离战争的今天何必再去浴血牺牲?

其实,事实远非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大师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我们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张力、更有高度。每个前进的时代都需要大师,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大师精神的滋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热衷流量,冷漠大师?

时代需要大师,大师也绝不能被抬至云端和神坛,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好一切有利条件,让大师文化在每一个角落生根,让大师品格涵养每一个个体。很多时候,人们与大师的距离感往往是因为对大师的陌生,对相关领域的不甚了解,而难以与之产生共鸣。试想金庸为何国人熟知?还不是因为其作品改编影视剧后的广泛传播,让普通人也乐意接受。所以大师也可与“流量”结合,大师也明星,这又何妨?与其大肆推出流量明星,不让将大师文化、大师品格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巧用流量,让大师不再流浪,如此,大师文化自然深入人心,照亮前途,激励人心,催人奋进。这应是彰显大师文化的应有之义。

作为时代的青年,在缅怀大师逝去之时,我们更应从大师的精神品格中汲取力量。若我们能事事以“大师品格”的要求去做,那收获的就远不止眼前的点滴成绩,我们也不会在流量之下感到空虚,更不会为大师的逝去而颇感遗憾。

因为即便他们的时代正在过去,但他们开创的世界仍是如日中天,他们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他们的逝去依然会催生新的大师,毕竟,世界属于后来人。

也许,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