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曦
林曦的画作朴拙天真、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画集是林曦对自然、艺术、生活等的一份内心独白,以“花”和“童”为主题来反观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感动的瞬间、烂漫的时刻。在花间寻天真,重拾宁静美好的天然本性;于童心得热忱,找回生命中珍贵的持有。 全书共分为“花间集”“童心说”“问答录”三辑,小桃本以为,她的故事,早已完结于那白衣消散处。未料一朝相逢,故人依旧,她的心,却已被留在另一个梦里。故园春暖,桃花纷飞,半梦半醒的浑沌里,那人曾给过她此生难得的安稳与快乐。到后来,连她自己也无法厘清,她爱的是那白衣,还是甘为她披上白衣的他。战火烽烟,国事纷争,她与他之间,误会重叠,命运相催,咫尺天涯……重归南唐,从备受唾弃的官妓到百姓拥戴的侠义桃娘,跌宕命途,逆流而上,她一步步认清自己的使命。然而她的心,在万水千山过后,能否得到所爱之人一句“懂得”……
《花与童》读后感 第(1)篇
四季一直在交替着变化,但是花一直有;一个人无论多大,但最初都是孩子,画花与童,有保持初心也有热爱生活。 【文摘】
《花与童》读后感 第(2)篇
我承认我应该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标题党,常常被书名所吸引,会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名字就很美好“花”与“童”,皆为世间稚嫩纯真之物,想必书里的文字亦温暖美好。果不其然,此书未让我失望。这本书是女作家/画家林曦的作品,算是随笔吧。文字清新散淡,画作意趣盎然。全书共分为:“花间集”,“童心说”和问答录”三辑。
如书中写道:所有的安静、美好、圆满,都具足在我们的内心,从心外去寻,从来都是徒劳。” 坦白说,这么简单两句深得我心。故顺带也喜欢此书作者多了三分。说是犬儒主义也罢,说没有鸿鹄之志也好,我始终认为内心深处的平和、宁静大概是古今中外所追求的“殊途同归”。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痛苦都来源于一个原点,那就是相信自己的故事是特别的,自己是“偶然”地在受苦,或是自己是特别幸运的那一个。” 那么,把自我放“小”一点,把心放“大”一点 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或者至少减轻许多无谓的痛苦。少年时代看到引进的纪录片“探索频道”,某昆虫专家对着镜头腼腆地就一个地球上99.99999% 的人都不知道的某一种微小昆虫娓娓道来。说真的,我惊呆了;不会觉得无聊么?研究一个小昆虫研究了几十年...,这怎么能实现名利双收?怎么改善生活,改变世界?!后来明白: 喜欢做什么就去做,这样已经足矣。他是不是痛苦于没有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我不知道,但我能确信的是:了解那脆弱的小生命让他得到快乐。他得到的快乐也许已经让他克服了物欲所带给他的浮躁与焦灼。 芸芸众生,我只是沧海一粟。年纪渐长,我开始焦急于自己对世界的改变如此渺小甚微。但是,也许我能做的恰恰是我擅长的,以自己去影响身边的一切。恰如花与童一样,存在即为存在本身,心情而随之改变,因其而激励自我奋发的是自己。花草依然一季一开败,天真的儿童终长大成人,或汲汲营营或庸庸碌碌或一飞冲天,可是你看见的美好始终还是存在。所以,永远不要忘记当花朵绽放时带给你的那一份喜悦;永远不要忘记孩童们当初带给你的那份感动与温暖。 “很多人会说:我看不懂艺术。艺术不需要懂,艺术是一种感受。” 你看,作者说得多好。其实,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各种展览,于我而言,其实就是感受。无须背上“我看不懂那些画,看着它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心理负担,也不必担心开口就会遭人耻笑。谁说我看见的每一幅画都必须是用那些华丽词藻来表达对它的激赏。谁说,我伫足停留在这个雕塑前就必须侃侃而谈地谈古论今说背景,专业而内行地谈论线条,造型。没理由,我喜欢! “二元对立是一种根植在我们思维深处的惯性,即赞美此就要贬低彼,推崇善就要严惩恶,喜欢中医就要管别人喝凉水,二元对立是累积压力的根源。世间所有的方法,养生的、修道的、治病的,都是一个目的,让人天然自由。”。所以,少一点标签化,少一点符号。从我自己开始。 我确实越来越喜欢清浅的文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其实很多的云淡风轻、轻描淡写都是因为已经有了波澜跌宕起伏的真实人生。 这本书还有一个可爱之处的是:作/画家的诸多典雅画作穿插在清浅的文字间。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简单,隽永。 书,其实已经看完很久,但阅读当时所获得的快乐,未忘。 《花与童》读后感 第(3)篇
《花与童》書摘
◆ 代序一:永日如花好 >>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 代序二:读林曦的三个矛盾统——冯唐 >> 金圣叹临死前在狱中给儿子的遗嘱一共十二个字: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 其实,别管世人,别管短期,把这些当成浮云。耐烦,耐劳,不要助长,温不增花,寒不减叶,白杨树就是白杨树,黄花梨就是黄花梨。爬上古人堆成的昆仑山巅,长出比昆仑山巅高出一尺的自己的那棵草。 ◆ 供养自己的插花之道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张岱说的那一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 人在解决完一些基本需求之后,应该尽量地减少“一定要”和“不得不”的比例,因为这两个东西会产生“压力”,而压力是比任何毒药都可怕的身心健康危害物。 >> 所谓幸福,其实是一种“空性”的状态。并不是说幸福不存在,而是你要了知,幸福是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来自你心灵的状态。如果你的心灵随时处在满足和喜悦中,那么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不管在什么样的人群中,你都是最容易获得幸福的。大多数时候是一些所谓的“坏事”破坏了我们幸福的感觉,当你清楚地了解“空性”的道理后,你就会换个角度观察“那件坏事”。境无苦乐,从心而起。古人说得更明白,“今日之脱洒处,皆从先年之不如意处得来,今日之不如意处,安知非异日之脱洒乎?” >> 一位老师告诉我,除了你感兴趣的,你也需要了解你不感兴趣的。前者帮你挖掘深度,后者给你广度。另一位我在北大时教我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老师跟我说,如果你觉得一门学问无聊,一定是你的背景知识很差。这两位老师的话时刻提醒我,让我了解我的无知,鼓励我继续努力。 >> 任何的雅变成了一种认真都会腻着,雅致的根本还是一种造作。要尽量回到天然,像野草花朵一样与土地在一起生长,然后时不时地游戏一下,“空花佛事,水月道场”。 >>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 很久之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有四个字对我影响很大——“人到心到”。我一直用这四个字检查我对人、对事是否尽心。世间无常,四大皆空。我们能做的,唯有人到心到地投入当下,问心无愧,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丰富细腻的空间。 >> “莲花不着水,日月不住空”。 ◆ 天然的郑重与天然的不忽略 >> 如同孙过庭所说的“平正,险绝,复归平正”的书法练习过程,梁先生认为,人生态度有三种,第一种是被外在力量推动的逐求,第二种是对苦领悟之后产生的厌离,第三种是从当下产生力量的郑重。 ◆ 童子 >> 选择朋友和伴侣的第一条标准:你是否喜欢和他在一起的自己,也就是说他是否令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 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 我想要留一片青苔 >> 待客如独处,独处如待客。 >> 惜物,人还是物的主人,或者人和物是平等的。物高于人的时候,其实人是很累的,容易为它所苦。物能留存世间的时间比人要长,所以就像王羲之说的那一句话: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花与童》读后感 第(4)篇
桃花 我以为,春天里的事,不是耕种,而是去看桃花。 人的生命里,有很多时候都是在忙耕种一类的事,有谁真正把看桃花当做主业?即使在生活节奏感缓慢的古代,人们也不过是“闲看落花”而已。一个“闲”字总引来我的好奇,难道春天仅仅只是为形形色色的忙碌而存在?那绽放枝头的桃花,哪一朵不是逼尽天地荒凉、占尽生命繁华的姿态,何以只配得我们路过时的惊鸿一瞥,而不是流连一世?究竟是它太短暂还是我们太执念? 春天,不去耕作,不过是荒芜了点人烟,而忘记了生命欢愉的初衷,才真正是辜负了天意。 朋友圈里,一直有一个人发着林芝的桃花,那桃花因为天域的神秘总有着一种隔世的味道。我不掩饰对他职业生涯的羡慕,但我也知道我们生来就是两个路径的人,一种人可以为自己的热爱不顾一切,一种人为了所谓的生活屈就一切,很不幸,我属于后者。当他的桃花妖娆了整个春天时,我只在他的入口处张望,我的大地像一张饥饿的嘴巴,等我喂食各种想象,而我,除了桃花,什么都不想种植。春天,我只想看桃花灿烂,看桃瓣落英缤纷,我只想让生命呈现本来的美好,而不是春天一来就等着迎接凋零。春天里最重要的事,是赏一场桃花,跟踪一次生命由开而落的自然轨迹。 《花与童》读后感 第(5)篇
安住此刻,遍处净土。 喜欢林曦画的画还有题的字,能感觉到是作者自己喜欢的样子,不矫揉、不造作。那是一种美好。 网上大家都说林曦是一种生活,也很喜欢听林曦的分享,看她的生活,大概就是因为她怎么想的就怎样做,真真切切地在生活中玩得很认真、很享受,始终在追求一些好玩的事情。林曦的安静大多源自对事情结果没有太多期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修正,而后若是你发现自己还有安静的内在,也许会是一种很喜悦的感觉。 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忘了顾及路旁的风景。林曦说:我喜欢充分地学习、工作和玩儿,不喜欢有所保留、有所禁忌的生活,那样感觉手脚是被束缚的,不自由。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我很喜欢也相信这句话。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想,所向往的生活,而我们每个人在为这样的生活奋斗着。 其实每个人都想要活得快乐、自由,但我们却经常常从别人身上寻找自己,而把真正的自己遗忘在角落。做好当下,工作的好处是可以借事磨心,一次次的锤炼让你更笃定,克服焦虑,真正的经历和想象还是与巨大的差别,这也是工作对个人来说的意义所在,工作即是修行。 《花与童》读后感 第(6)篇
怎么说呢,买下这本画集,觉得稍贵,却还是看完了。总体来说,画比人好,人比文好,这个“人”不指品性,单指颜值。
第一次知道林曦,似乎是在一条生活馆卖她和赵瑜共同设计的家具“山林曦照·麓”开始的。喜欢她笔下的国画清淡而有灵气,不过,还是有小女子的烟火窠臼,童子画还好,花卉则还是显得刻意,并不具备她所期待的那种浑然天成、出离超然。 就如读她的文字,那些小清新的理被略显生硬的辞所阐述,终究失却真正的水乳交融、从心而出的舒适,怪不得庆山在序里说她有男子气,说到底便是一种和她手下的画表现出的柔美清润所不同的矛盾,带着坚定执拗的“硬”气。林曦年少成名,离婚再婚,各种八卦无暇去看。 但是看完画集到底要叹一句:成名有时真不需太早。就像另一个写序的冯唐,天资过人成名早,却败在“心高造作”四字上,终是成不了大家的。林曦也是,可惜了。 但话又说回来,到底没多少人能成大家的,何况最多的还是我们这种连“小家”都成不了的人。依着自己的心性做事,二十年如一日画着悦己悦人的画,追求自己认为美好的生活,足矣。所以,林曦的这本作品,还是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