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另:文中所有照片均本人拍摄,其它资料来自网络。如有建议请联系——15221873277 目录 上集 一---苏州历史及吴文化 二---方言----附苏州女子说话录音 三---民居 四---名人故居 五---戏剧,--------附视频 1,评弹--苏州好风光。2,男女弹词--黛玉葬花。3,评弹-庵堂认母。4,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5,苏剧---占花魁醉归。6,江南丝竹---紫竹调。7,吴歌---童谣,笃笃笃,摇啊摇。 六---工艺品 七---特产 八---街巷----附视频 九---城墙 十---古桥 十一---古井 十二---古树 十三---牌坊 十四---名人墓 十五---老字号 十六---菜肴 十七---面食---附视频 十八---小吃 十九---糕团 二十---茶馆 二十一---蜜饯 二十二---苏州人爱好及性格 二十三---山与水 1,天平山。 2,灵岩山。 3,天池山及花山。 4,邓尉山。 5,石公山。 6,昆山玉峰山。 7,常熟虞山。 8,上方山。 9,石湖。 中集 二十四---园林 1---拙政园。.2---留园。3---网师园。4---环秀山庄。 5---沧浪亭。6---狮子林。7---艺圃。8---藕园。 9---曲园。10---天香小筑。11---北寺塔。 12---寒山寺。13---五峰园。14---西园寺。 15---怡园。16---可园。17---北半园。18---朴园。 二十五---庙观 1---苏州文庙。2---玄妙观。3---开元寺无量殿。 4---定慧寺。5---双塔又称罗汉院双塔。6---城隍庙。 7---泰伯庙。8---圆通寺。9---报国寺。10---文山寺。 11---言子祠,<言子书院>。12---况公祠。 13---王鏊祠。14---伽蓝寺。15---卫道观。 16---安齐王庙。17---颢圣明王庙。18---神仙庙。 19---普福禅寺。20---观音阁。21---斜塘土地庙。 22---城皇山道院。23---玉皇宫。24---圣约翰堂。 25---使徒堂。26---救世堂。27---杨家桥天主堂。 28---太平坊清真寺。 二十六---名胜,古迹 1---虎丘。2---瑞光塔。3---盘门。4---金门。 5---胥门。6---蛇门。7---吴门桥。8---觅渡桥。 9---枫桥。10---铁岭关。11---忠王府。 12---苏州大学本部。13---警察博物馆。14---过云楼。 15---信孚里。16---苏州美术馆”颜文梁纪念馆。 17---太平天国军械所。18---同德里,同益里。 19---潘宅。20---桂荫堂。21---全晋会馆。 22---平江客栈。23---探花府。24---苏州状元博物馆 25---评弹博物馆。26---吴江大运河古纤道。 27---横塘驿站。28---宝带桥。 下集 二十七---历史街区 1---平江路历史街区。2---山塘街历史街区。 3---阊门历史街区。4---拙政园历史街区。 5---怡园历史街区。6---葑门横街历史街区。 7---十全街二侧历史街区。8---天赐庄地区历史街区。 9---养育巷周围历史街区。 10---干将路南人民路东历史街区。 二十八---古镇及管辖市 1---同里古镇。2---震泽古镇。3---盛泽古镇。 4---黎里古镇。5---平望古镇。6---木渎古镇。 7---光福古镇。8---东山。9---西山。10---昆山。 11---周庄古镇。12---甪直古镇。13---锦溪古镇。 14---千灯古镇。15---巴城老街。16---恬庄老街。 17---太仓。18---沙溪古镇。19---浏河古镇。 20---常熟。 二十九---游览路线,住宿及手信 三十---防上当特别提醒 三十一---主要文保单位名单 三十二,,,后记 一---苏州的历史及吴文化 ----现今的苏州有姑苏区,吴中区,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吴江区,并代管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共6区4县。苏州古时称吴。泰伯为吴国的缔造者。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2500多年来,城址至今未变为世所罕见,苏州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起源于太湖流域,其开创则源自吴地始祖泰伯及其弟仲雍。三千多年前,兄弟二人为遂父志、同心结伴,别姬易吴,三让周姬天下,从歧山周原出发,路遥遥川迢迢,翻山涉水,披荆斩棘,不远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在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即吴。这一地区被后人习惯地称为“吴国”。后世就以“吴”字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或简称,也作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吴”是会意字,因此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 ----确切的说,泰伯奔吴,应是泰伯奔“湖(太湖)”之前。早在炎黄之时,随着炎黄部落的东扩,先吴人就大规模东迁。到尧舜时,先吴已有多支系迁徙到太湖流域。泰伯奔吴后,学江南之俗,荆蛮文身,刀耕火种,渔猎为业。吴文化从此揭开了序幕。先吴人也由内陆山区的虞人、猎人,变为水乡泽国的渔人、农人。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使黄河流域文明与太湖流域土著文化相融合,推进了太湖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勾吴文化”。并历经了越楚齐鲁等国的频繁交战兼并、春秋战国时的相互交融整合,直到六朝前期才走向完善,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独特的吴文化。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是以后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应是吴文化的精华代表。至今无锡。常熟。苏州太湖流域的广大地区,目前仍保留着不少的泰伯,仲雍及其他先贤的庙宇与墓地。现在苏州有很多地名都有吴文化的影子。如临顿路,是因当年吴王率军追击东夷,临时在那里驻扎,停顿休息而得名。还有干将路。莫邪路等。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凝炼出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 苏州第一名胜---虎丘 泰伯庙-----在阊门内下塘 点评----苏州有很多与伍子胥相关的地名如胥口,胥门,胥江路等等。2500年前伍子胥从无锡带领大批人马来到吴中,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如今的苏州古城,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进行了风水勘察后造了苏州城。同时还开掘疏通了胥溪,胥浦。伍子胥破楚败越,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为何最后还是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呢?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破楚后,掘楚王墓而鞭尸,以解父兄被杀之恨。往日不看山色直谏犯上,常使夫差心中不快,在受到夫差高度怀疑的情况下出使齐国,做了一件人人都想不通的大错事,将儿子留在齐国。现在我们不仿来分析一下,为报家仇挖坟鞭尸犯人伦之大忌。可见他是一个生性耿直而不懂变通之人,在逃亡及带领军队攻打楚国过程中。始终充满了报仇之心,可见其杀伐之气,其眼神之凶,其脸色之青,便是当时的写照,掘坟鞭尸之时,破口大骂,其脸通红,此为肝火大旺。我想当时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按他的处事及性格,其人为国字脸,浓眉大眼,印堂有川字纹,声音响亮,做事果敢不考虑后果,其八字应是七煞用神,遇食伤之地则大难临头。虽然有功于吴国,但有些政治理念不同于上司,又缺乏通变,对于夫差来说,掘墓鞭尸,带领外人攻伐自己的祖国,在被君王怀疑之时又将儿子托付他国之人。种种迹象表明伍子胥是不是又要逃了?所以他的结局不难想象。在封建的人治社会,无论你有多大功劳,被君王怀疑猜忌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二---苏州方言 ----苏州话,俗称“苏州闲话”, 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是吴方言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 就是"软","柔","甜","温", "糯".这种方言造就了苏州人儒雅, 内敛,淡定的气质。这种方言又蕴涵了苏州城25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其语言魅力非其他方言可比。因此,苏州话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方言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苏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苏州女子的说话,更是特别的好听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好 = 乃好 吃饭了吗 = 饭阿吃勒 苏州女子对话寻找了很久,效果均不如愿。现将网络上流传的一苏州女导游说话编辑一下。
点评---- 三---苏州民居 ----苏州建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厚浓重的文化艺术积淀和精湛高超的建筑技术工艺而成为世界建筑苑中的一枝奇葩。苏州古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官署衙门,会馆公所,街坊店铺,义庄祠堂、书院艺斋、园林民居、粮仓驿站等等均有地方志记载。苏州的民居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白墙黑瓦或临水而建。 藕园后门-----仓街小新桥巷 苏州平江路一民居 点评---- 四---苏州名人故居 桃花庵---唐寅故居又称文昌阁,位于平门内西大营门双荷花池13号。 丽夕阁---蒋纬国故居....姑苏区带城桥路99号南园宾馆。 章园---章太炎故居... 姑苏区 锦帆路38。 唐纳故居---姑苏区胡厢使巷25~40号。 蒋纬国故居-----带城桥路99号南园宾馆内。 袁学澜故居-----姑苏区 官太尉路15号。 点评----名人故居分布在苏州古城的各小巷中,除极少数有修复,更多的是破落,也没有旅游价值。这是苏州的人文历史遗产,需要投入资金修复,如修复后能进行名人故居游也是很有特色的。 五---苏州的戏曲
----苏州评弹细腻讲究,通俗不低俗,高雅不奥深,灵动活泼,朋友们来苏州一定要坐下来喝喝好茶,听听评弹,静心聆听江南吴语雅声,跌宕而又平缓的故事情节或许能让你获得滋养,身心得到释放。总之一句话,到苏州不听一下当地的评弹,那是白来。 点评---以前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评弹声,非常有苏州味,纵观各地戏曲.唯评弹与越剧唱腔优美动听,越剧虽好听,但绍兴话太硬.吴侬软语的评弹更胜一筹。 苏州城内,正规听评弹有4处。价格亲民,5-7元送茶一杯,二小时。 1,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内和平里书场 ----马大箓巷12号。 2,平江文化中心-----大儒巷38号。 3,梅竹书苑----石路太平坊20号。- 4,光裕书厅----观前街第一天门8号。 整理了一些苏州地方曲艺,集中在以下视频中。 1---苏州好风光---00:00:10---00:04:09《根据评弹改编》 2---黛玉焚稿---00:04:13----00:06:35《评弹----男女双档》 3---玉蜻蜓-庵堂认母---00:06:37----00:10:21《评弹--蒋月泉》 4---牡丹亭游园惊梦---00:10:24----00:17:51《昆曲》 5---占花魁-醉归---00:17:54----00:20:53,《苏剧》 6---紫竹调---00:20:56----00:30:18《江南丝竹》 7---童谣---00:30:21----00:31:10《吴歌》 2---昆曲 ----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明万历末年流入北京。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3---苏剧 ----苏剧的前身起源于苏州地区的曲艺苏滩(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苏剧是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省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传统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伴奏以二胡为主乐器,兼用江南丝竹,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绝大部分源于昆剧,常演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精忠记》、《西楼记》、2006年5月20日,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弹,昆曲,苏剧并称为苏州文艺界的“三朵花” 4---- ----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江南丝竹是千灯非常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其创始人陶岘就是千灯人。每逢婚丧节庆,千灯人都要用此或增加喜庆气氛,或致以对亲人的哀思。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其中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合奏时,每件乐器既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手法常用加花变奏。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出江南人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色。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 5---- ----是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童谣也是吴歌的一部分,在这里介绍二个流传最广的童谣---笃笃笃买糖粥,摇啊摇, 此二首童谣上海也有,不过我认为应该是起源于苏州.因为100多年前的上海归苏州管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