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秋鹄书屋 2019-04-25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黄公望 元代画家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服膺全真教之后,号大痴道人。子久学画师法董、巨,兼习李成,后得同时代赵孟頫指授,终成“元四家”之首。子久与云林二人以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两座丰碑,而子久的画所呈现出来的浑境则是元代以来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境界。

今人读黄子久的画,透过画中笔墨便有一种雄浑的天地元气充斥其中。这与元代之前五代两宋所构建的山水典范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在此之前,艺术家注重在山水画中对真山水的表现,无论是董巨还是李郭,从画幅中我们都能找到“真”的存在。一山一水,皆为自然之山水,一草一木,皆为天地之草木。而到了黄子久这里,山水未必是自然之山水,草木未必是天地之草木。在黄子久的笔下,山水草木更是艺术家生命体验之后所形成的山水草木。既不是写实派的山水草木,也不是表现派的山水草木。这种模糊感始终存在于黄子久的绘画语言中。

这种模糊性无疑与黄子久服膺全真教有着莫大的关系。看黄子久的画,总会感受到一股仙气萦绕在画面之中。尘世与仙境时常在其画中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融。《天池石壁图》便是这种绘画语言的典范之作。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元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天池石壁图》:画不过意思而已

《天池石壁图》作于1341年,彼时黄子久已经七十三岁了。这个年纪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是行将入土之人了,但是对于黄子久来说,则是其艺术生涯最好的阶段。《天池石壁图》大抵以苏州的天池山为原型,但是,就画面所呈现的物象而言,又并非真实的天池山。黄子久很少画真山水,他并不是传统山水画家群体中的写实派和法度派。

全卷以立轴式构图。我们先看画面的近景左下角处,该处在有乱石的平缓山坡上画了密集的林木。林木背后掩映着一排房舍。从全幅作品来看,这里已经是艺术家用笔最为“繁复”的了。树叶的画法体现了黄子久绘画语言中严整的一面。沿着平缓的山坡向右下来,再往上走,穿过林木大石,又见一处房舍。左右两边的房舍形成互依之势。再细看左右两处房舍附近都有一条曲径通往路口。这般看来,这两处房舍似乎也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局部1

当我们站在路口处的时候,将面临着两个选择,向左还是向右?黄子久并没有选择。他始终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着这一切。向右,在弯曲的山涧中向上行走,便到达了一处开阔之地,这里有几处房舍,最上面的房舍背后,则画有一条瀑布。这瀑布的水大概就是天池之水。向左,同样是弯曲的山涧小路,然而,前面并没有看到房屋人烟,路消失在云雾之中,仿若前面便是蓬莱仙境。

一左一右,即蓬莱即尘世。十字路口对于任何人而言,并没有选择的难度。这让我们想到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所构建的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仙境山峰。在范宽笔下,人间仙境九重天。而在这幅《天池石壁图》中,黄子久则给了我们一个仙境人间一左一右的平衡。服膺全真教的黄子久深受全真教“去除虚妄,独全其真”的思想影响,在黄子久的山水中,山水是无分别的。《天池石壁图》可以是仙境的天池山,也可以是人间的天池山。这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天池山。在这幅作品中,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这是一个无分别之境。艺术家并不可以追求物象的真实,其重点也不在透视、光影、色彩和形体,或者说,黄子久并不是要表现一种大自然中存在的具象物质,而是要呈现自己的生命状态与这个宇宙万物的真实联系。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因此,《天池石壁图》整体所呈现的繁复景致,却是使用极为简单的笔法来完成的。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山体,整个山脊是由大量细碎的墨块组成的。其他部分也可见这种细碎的效果,然而,整体上却有格外的严整统一。山脊的独特画法让《天池石壁图》多了几分灵动的韵律之美。在观者看来,山似乎如同流水一般时刻在流动着。由简单、重复的形状,结集成一个复杂的整体,这种井然的结构在子久晚期的作品中很常见。黄子久在其《写山水诀》中说:“画不过意思而已。”这大概就是黄子久所要表达的“意思”,今天看来,的确很有意思。

作为浅绛山水的典范,《天池石壁图》由于年代久远,最初的色彩已经淡去了。然而,当我们领会到了黄子久的“意思”,也可以在心中感受到此画最初的模样。

二、山水里的生命宇宙

早年的黄子久本想寻找仕途上的作为,然而身处在当时的腐败吏政之中的黄子久最终也没有如愿。不仅如此,还身陷囹圄之中。在狱中呆了几年,出来后便开始了真正的绘画生涯。对于黄子久来说,这是一段人生转折。此前的黄子久活在一个有分别的世界里,他一心希望通过饱读诗书来追寻尘世的名分,却撞得头破血流。而在之后的人生里,黄子久找到了一个“无分别之境”。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局部3

黄子久的山水常常为我们呈现出一种神性。如《仙山图》中所呈现的仙凡浑然一体的气质。这当然和他是道教徒有关。然而,余以为与他对待山水艺术的理解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知道,黄子久自出狱后,便一直四处访山问水,他所看过的山,有着千姿万变的形态;他所听过的水,有着或动或静的品格。他的山水,最后融汇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最终成为子久生命的山水。这是子久的生命宇宙里的山水,不是大自然里的山水。

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枯杖蹒跚行走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属于他的生命宇宙。过往的岁月里,那些羁绊没有了,那些是是非非也不见了,人世的污浊也澄清了。唯有这生命宇宙里的山水日益的明朗清秀。号“大痴道人”的子久,此刻也已经明白了生命之“真”。子久的“真”,绝非物象上的真,也不是理性知识的“真”,而是生命体验与生命超越之“真”。

大痴道人看破了这一点,便在其绘画中有意将仙居之境拉回到人间,子久在题李思训《员峤秋云图》说:“蓬山半为白云遮,琼树都成绮树花。闻说至人求道远,丹砂原不在天涯。”子久分明是将李思训画中的仙山看做了人间之境。“不在天涯”、“即可成佛”,是子久对人仙两界的重新审视,在子久这里,人界与仙界是无分别的。这是一种大悟。

朱良志评云林与子久的分别时说:“子久与云林都追求超然物外之情,但与云林不同的是,子久更注意当下此在的人生体验。一句’看花玄圃欠分明’隐含子久的重要思想:即尘世即蓬莱。云林是高风绝尘,子久是即尘即真。”

子久的山水,源于四时之中,最终超然四时之外。从这个角度说,子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道升仙。据苏立文书中所记:“他本身多才多艺,是一位精研古籍的学者,师法晚唐风格的诗人,也是哲人,最为人称道景仰的是画艺高超”;此外还精通音律。年老时,面貌仍如少年般光滑细腻,目光澄如碧玉,两颊红润。卒于1354年,可是晚年见到他的人似乎都认为他已经快要得道成仙。这类羽化登仙的奇闻逸事在死后一直流传,据说还有人见到他在山间逍遥地吹弄笛子。”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大道至简,方见辽阔的生命宇宙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局部4

晚年的子久已然已经得道成仙。因此,他的绘画往往也更加具有鲜明的神性。但是,子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得道仙人,而是隐居在人间山林之中的仙人。他的日常一切如同凡人,如同凡人一般吃饭睡觉喝茶绘画,却不似凡人一般看尘世,而是以仙人的视角看一个“无分别”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大仙。子久的生命宇宙是宏阔的,宏阔到山水中一派高深远逸;子久的生命宇宙,又是精巧有意的,精巧有意到一处凡间的房舍仿若仙人之居。

在子久的生命宇宙里,一切都是无分别的,无论儒释道,无论人间仙境,无论权贵黎民。这也是子久的理想世界,正因为经历过前半生的坎坷不幸,晚年的子久试图在自己的绘画中描绘一个无分别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对苍生的博爱。

三、大道至简,道不远人

《天池石壁图》的最大特色是“在画幅之内,以简单的图形组成复杂的结构,比起以往所见的中国画更有抽象特色。”也就是说,子久已经懂得如何用简单、重复的形状来表现一个复杂的整体。我们用道教“大道至简”的思想来诠释这一点似乎更加明了。

生命宇宙世界即为大道。世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求着自己的大道。我们今天的许多绘画作品,有些艺术家在绘画上的可谓是“殚精竭虑”,那些令人咋舌的技巧似乎是一种标榜。对于艺术家们而言,这是自己追求大道过程中所必须的。人们在重点关注色彩、造型、笔法的时候,似乎忘记了看一眼自己生命宇宙里的物象。范宽在师法古人、师法自然之后,也才明了“未若师诸于心”的道理。黄子久显然也是在诠释这样一个朴素的绘画哲学。

我们读古典字画,重点并非在于笔墨技巧,而在于透过这些艺术来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大道至简”是子久所诠释的生命哲学。我们生活于这个世界,却常常囹于这世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世人,自然无法知晓山外的世界,一辈子在方寸之地里蝇营狗苟、辛苦恣睢地生活着。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以同样复杂的姿态生活着。

喜欢一份事业,热爱一份工作,就让这份“喜欢”和“热爱”简单点。喜欢香茶的,终日闻香奉茶;喜欢花草的,终日修花剪草;喜欢书画的,终日笔墨含情。也许,这些未必让你变得富有,但是却足以让你的生命宇宙变得辽阔。以纯粹的姿态去生活,道便不远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