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晚报

 bodleian library 2019-04-26
在陈寅恪的一生中,胡适帮过他几次小忙。

  1938年,身在英国的胡适听闻剑桥大学有意聘请陈寅恪做汉学教授,立刻给陈寅恪写了推荐信。关于这事,1938年7月29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写一短文,推荐陈寅恪兄为Cambridge(剑桥)大学教授。”

  这封推荐信,香港学者程美宝从档案中找了出来并将其译成中文:

  “陈寅恪教授年约四十七,江西义宁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在戊戌变法时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乃著名旧体诗人,兄长之一陈衡恪是一位甚具天赋的画家。

  “他不但是古文的大师,而且也懂梵文,我想他的梵文是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也懂得藏文。他曾在佛教研究方面和已故的钢和泰(Baron A. von Stael Holstein)合作。

  “在我这一辈人当中,他是最有学问、最科学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已经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专论,包括他对中国佛教、道教、唐代文学、唐皇室的种族源流等方面的历史研究。他的研究大多刊载在中央研究院的集刊和清华大学学报上。他唯一的英文著作是他关于韩愈及其时代的小说的研究。该文刊载于早期的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1937年,他获由中国基金颁发的历史学科学研究奖。

  “在任职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教授的同时,他已担当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主任达十年之久,该所是中央研究院的十个研究所之一。”

  写这封推荐信的第二天,胡适还跟傅斯年写信说:“Cambridge(剑桥)大学中国教授Monle(慕阿德)退休,寅恪电告Cambridge愿为候选,他们将暂缓决定,以待商榷。Pelliot(伯希和)尤为助力。我已写一推荐信,昨交去。大概不成问题。”

  以为此事不成问题的胡适,未免想得过于简单了。最终,剑桥大学并没有聘请陈寅恪,反而是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做了牛津的汉学讲座教授。所以说,胡适这一次的帮忙,并未成功。

  1946年,陈寅恪从英国转道美国治疗眼疾。诊断书辗转到了胡适手中,胡适让哈德门太太拿着诊断书找了美国第一流的眼科医生,结果这些医生都无能为力。对此,胡适失望至极。1946年4月1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百忙之中请人去银行办汇票一千美金,请汉昇带给寅恪。

  “寅恪遗传甚厚,读书甚细心,工力甚精,为我国史学界一大重镇。今两目都废,真是学术界一大损失。”

  可以说,这一次的帮忙,胡适也未帮成。因为这超出了当时人的能力范围。面对很多疾病,医学也有无能为力之时。为了安慰陈寅恪,胡适送他一千美金。

  胡适第三次帮陈寅恪的证据,源于拍卖网站上的一幅字条。字条如下:

  秦皇岛开滦矿局刘锡嘏先生:

  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十六日全家由沪乘船北来,陈先生目不能视,需人照料,盼费神照拂。并恳将陈先生来平日时电告北大邓广铭君。至感至谢。

  弟胡适梅贻琦

  拍卖网站的这张字条,根据字体,明显不是胡适与梅贻琦的笔迹。字虽然不是胡梅的,但这事应该是真的。当时,胡适刚担任北大校长,忙碌至极,故而经常拜托北大校长秘书邓广铭来起草信件。据学者邹新明向邓广铭的女儿邓小南求证,这字条的笔迹是邓广铭的。也就是说,这字条是邓广铭以胡适梅贻琦的名义写给秦皇岛开滦矿局刘锡嘏的。当时,刘锡嘏应该是与陈寅恪乘坐同一条船北上,胡适梅贻琦托他一路上照顾陈寅恪。

  字条中的十六日,根据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中的“冬十月,自南京转沪,由海道返清华”的记载,可判定为1946年10月16日。十天后,也就是10月26日,陈寅恪抵北平。字条中还要求刘锡嘏提供陈寅恪抵达北平的具体时间,想必陈寅恪抵平时,邓广铭肯定是前往迎接的人之一。

  胡适让邓广铭去迎接陈寅恪,是非常合适的。1937年春,邓广铭向中基会申请辛弃疾研究经费时,给他写推荐信的正是陈寅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48年12月14日,又是邓广铭从陈寅恪大嫂处找到陈寅恪夫妇,并将他们带到胡适所住的东厂胡同1号,第二天,胡适与陈寅恪同机离开北平。故而,可以说,陈寅恪抵达北平与离开北平,都是邓广铭迎来送往的。而在邓广铭的背后,亦有胡适的功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