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维四领来了考古队 |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2)

 老鄧子 2019-04-26

1978年2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武汉东湖之滨寂静悄然。从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发掘现场归来的谭维四,正在室内伏案书写发掘调查报告,聚精会神。

△ 谭维四,我国著名文博专家,曾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谭队长,你的长途电话,襄阳来的,快!”有人在室外急急地呼喊着。

担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和任过二十多年文物考古队长的谭维四,心里一震,是报喜还是报忧?

农闲冬季,各地大搞农田建设,经常挖出文物古墓。挖坏了损毁了文物是报忧,发现后保存好立即报告且有开采价值为报喜。

谭维四要接的这个电话是报喜还是报忧,我们放下不说,先说说他这个人。

毫无疑问,在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曾侯乙编钟出土的过程中,这个人所起的作用必须要记住。

谭维四出身湖南望城县书香世家,兄弟五人取名为定一、知二、立三、维四、权五。“维四”典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谭维四1949年由湖南北上湖北,进入到刚刚成立的湖北省文联文工团。不久,他被送往革命大学学习,还参加了土改、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1952年,他被挑选进入刚刚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从此,一辈子就干上了文物考古工作。

谭维四后来从湖北省博物馆馆长任上离休。他一辈子参与主持发掘考古的遗址无数,但在擂鼓墩古墓发掘之前,他最辉煌的业绩莫过于主持发掘出越王勾践剑与江陵凤凰山男尸了。

加上成功主持发掘了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谭维四的考古事业达到高峰。

谭维四1978年2月底在武汉东湖滨的那个晚上接到的长途电话,是襄阳地区博物馆负责人王少泉打来的。

王少泉在电话里告诉谭维四,随县擂鼓墩武汉空军雷达修理所在扩建厂房时,挖出了褐色土和土层中的石板,下面应该是大型古墓,他要求谭维四带人去确认。

谭维四在电话里告诉王少泉,请转告随县政府和驻军部队停止放炮,保护好现场,并让王少泉立即带人去随县查明情况尽快报告,他随后就到。

1978年3月19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上午,真正是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季节,谭维四带着湖北省考古技术人员王正明、陈锡岭到达随县。

在随县,他们与襄阳地区博物馆王少泉及钻探技工李祖才、曾宪敏,襄阳市文化馆刘炳,随县文化馆王世振会合,组成了省、地、县联合勘探小组。

这个兵强马壮的勘探小组开进了擂鼓墩武汉空军雷达修理所的兵营,得到了雷达修理所官兵的热情欢迎。

谭维四带着队伍在军营里住下来,雷达修理所给他们架起了行军床,军人食堂给他们摆上了非军人座席,施工现场挂起了工作灯。

谭维四带人连夜就干了起来。只要看见古墓他的劲头就来了。

次日上午,他们清出了墓边,弄清了基坑的准确形状与棺室的深度。

此墓形状特殊,和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亚字形、刀把形都不一样,未见墓道,坑口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最长处21米,南北最宽处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这个墓的规模之巨大,形状之特殊,在湖北乃至全国,是少见的,在谭维四的考古生涯中,也是第一次见到。

地面离墓的棺盖板的深度也勘探清楚了,最深处只剩2.5米,最浅处还不到1米,有些深点的炮眼底部距棺盖板只有六七十厘米。真是险呐!再往下放炮,轰隆的声音腾起的硝烟会炸翻多少宝贝?毁掉多少文物?

多亏了解放军,解放军立了大功!多年之后谭维四还这样说。

谭维四到达擂鼓墩的第三天,天晴了,大家的心情也放晴了。但谭维四的心里却放不下来,清除了墓坑内已经被炸散的浮土后,谭维四的预感出现了。

在古墓北室与南室相交偏西处有一个盗洞,直径约一米。快到棺盖板时,往东移至南室的东北角,斜着往下挖至棺顶,将南室东北角棺盖板斩去长约80厘米的一截,使这块棺盖板的东段,斜着掉入棺内,上部的填土亦随之入内。一洞淤泥夹着几块破石板,此墓曾经受到盗扰无疑。

谭维四按照考古规程,先给古墓标号。擂鼓墩古墓被编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简称“随擂M1”。

谭维四当天夜里,写成《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大型古墓的发现与勘探简报》。

下面摘要简报内容。

“从墓葬的构筑方式(竖坑,木棺,积炭,填白膏泥,夯筑五花土等)来看,与江陵、云梦、光化、宜昌等地战国、秦汉墓葬基本相同,填土中没有发现晚于西汉的遗物,加上附近已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初步判断此墓为战国或西汉,也可能早到春秋晚期。”

“规模如此之大的这一类型的春秋、战国、西汉木棺墓,在我国是第一次发现。就木棺面积而言,它比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约大6倍,比出土西汉古尸的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约大14倍,比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约大3倍,比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约大8倍,且形制比较特殊。仅就这些,在考古学研究上就是十分重要的。”

1978年3月25日,关于随县擂鼓墩一号大型古墓发现与勘探的简报,送到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韩宁夫的案头。

湖北省的领导立即批示:“请告国家文物局,并同意组织强有力的发掘队组织发掘。”

很快,关于发掘随县擂鼓墩一号古墓的报告获得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的批复,湖北省博物馆组织实施,谭维四主持组织考古队全力发掘。

谭维四和他的考古队战友们制定了发掘方案,对具体步骤、质量要求、安全保证、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了仔细的设想和安排。

谭维四调兵遣将,从其他发掘现场抽调技术力量,令其速至随县。

国家文物局派出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顾铁符为首的专家至现场指导。武汉大学考古专业1976级学生,随县革委会从当地招收几十名知识青年参加发掘。

一百余人的队伍开赴擂鼓墩,与雷达修理所的官兵共同驻扎现场,可谓兵强马壮。

1978年5月11日开始,随县擂鼓墩一号古墓的发掘按步骤进行。

定向爆破,拆除清理了压在墓坑东南角的旧水塔。

清除墓基表面的残存填土、铺石、白膏泥、木炭等物,这项工作5月14日夜里基本完成。

5月15日上午,对木椁盖板作再一次的清理,四十七块盖板经过仔细清洗,全部显露出来。

盖板也称椁盖板。墓坑的形状由三个方形拼合而成,考古人员将其分为北室、东室和西室。东室椁盖板为南北铺放,每块长6.04至6.1米,宽0.55至0.7米,厚0.55至0.6米,共16块,块与块之间十分严丝合缝。

北室之上的椁盖板略短小,每块长5.56米至5.85米,宽0.49至0.58米,厚0.51至0.6米,共13块。

而西室椁盖板特别长大,每块9.41至9.85米,宽0.49至0.56米,厚0.51至0.61米,也均铺合严密。

这些椁盖板都是巨型枋木,都是用整棵的梓木砍削而成。北室之上一根较小的也达2立方米,东室的每根2.2至2.4立方米,西室最大的一根达到了3.1立方米。

这些木料,均外表呈黑色,经长年掩埋,都含有大量的水分,小的重达一吨多,大的超过两吨重。

把这些椁盖板揭开,下面就是古墓坑了。

古墓里埋葬着谁?有些什么宝贝?这些宝贝还在不在?人们等待着揭盖子。

但是揭盖子不容易。

△ 刻绘精美的外棺历经千年而不朽

这些椁盖板,经过长年的掩埋与水浸,不仅重,而且木质有了变化,用小刀一戳,可以戳进很深,用刀在表面削,像削泥一样容易。

挖过楚墓的人都知道,有些楚墓的椁盖板虽保存完好,但有的已无韧性,容易折断,有的椁盖板甩在地上都会粉碎。

擂鼓墩古墓的椁盖板会不会是这样的呢?

难题摆在考古队面前,谭维四连夜召开考古队“诸葛亮会”进行研究。

郭德维是从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墓发掘现场,被谭维四紧急调到擂鼓墩的。他是清理组的组长,这揭盖子的工作由清理组承担。

清理组集中了当时最精粹的考古力量,这些人参加过省内各类重要古墓的发掘,尤其是木椁墓的发掘,有着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但他们碰到这么大这么厚这么重的木椁盖板,还是第一次。

“诸葛亮会”上,有人提出按望山一号墓取椁盖板的方法,用人抬,只要人多,可以保证绝对安全。

但是望山一号墓的椁盖板无论重量和数量都无法与此墓相比。另外,望山一号墓有条长斜坡墓道,人抬着可以由墓道缓缓而上。此墓无墓道,无法抬着椁盖板上坑。

此意见被否决。

有人提出采用天星观一号墓取椁盖板的方法,用绳子系住椁盖板一头,顺着墓道用卡车往上拖。

天星观一号墓的椁盖板比此墓小,而且此墓没有斜墓道,如果采用拖的方法,就必须人为地挖一条墓道,费时费工不说,还破坏了墓坑的完整与美观。

此意见也被否决。

发掘擂鼓墩一号墓最大有利之处是,除雷达修理所全力支持外,附近驻扎的解放军其他部队都答应给予无私的支持。某炮兵部队答应调一辆能起吊8吨的吊车,无偿供考古队使用。

这个墓坑四周的场子已清理完毕,吊车进出、安装、运转都不成问题。吊车司机在现场勘测过,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起吊,吊臂也够长。

用吊车吊是最可行的方法。

但谁不愿用最可行的方法呢?问题是椁盖板能承受得了么?

前面已经说过椁盖板因长期掩埋水浸,容易折断粉碎。用吊车吊,如果吊到半空中,椁盖板突然折断,从空中摔下来怎么办?若掉到墓坑中,墓内的文物会不会被几吨重的椁盖板砸碎。

这些,不说是考古行家,就是一般人也会想到。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棺椁的盖子是一定要揭开的。

郭德维领导的清理小组讨论最激烈。吊车起吊有危险,我们应该对椁盖板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察。

首先,擂鼓墩墓的椁盖板比天星观一号墓的椁盖板粗大,保存也不比它差。天星观的椁盖板能用卡车拉,说明它们的韧性好,擂鼓墩的椁盖板也应该有韧性。

其次,擂鼓墩墓的椁盖板粗大,这种木料越粗大,内部保存越好,安全越有保障。

再其次,此墓开挖时,已有数百人次在椁盖板上取石板、白膏泥、木炭和竹席等填充物,没有见到半点断裂迹象,即使椁盖板底下有立柱和横梁支撑,但椁盖板仍然有相当的承受力。

慢慢地,大家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用吊车起吊。

郭德维代表考古队将讨论的意见向发掘领导小组做了汇报,得到领导小组的同意。

1978年5月16日晚上,擂鼓墩一号古墓的椁盖板开始起吊,先从有盗洞的那块椁盖板开始。因为被盗墓贼割断的那根椁盖板被一块大石卡住,这第一块椁盖板颇费周折才被吊起。第二块椁盖板起吊得比较顺利,吊第三块椁盖板时,吊车却出了故障。

△起吊重达7000公斤的主棺

原本以为当晚就可以见到墓内宝贝的现场群众,和参加现场发掘的年轻人,发出阵阵嘘声。

看热闹的群众失望地走了,现场留下了考古人员。

大家默默地看着盗洞和已吊出墓坑外的两块椁盖板,心情有些沉重。椁盖板截断的原因,是盗墓贼用斧头、凿子之类的锐器劈凿所致,从断裂处推断,盗墓贼应是在隋唐之前光临此墓的。

从盗洞和揭开两块椁盖板的豁口看下去,昏黄的灯光下,满坑是浑浊的水和黑乎乎的淤泥。

里面还有东西么?盗墓贼挖了这么大的洞,进入椁室了,他们盗走了什么宝贝?

谭维四和一批考古人员都在担心这一问题。

这时,突然一声炸雷响起,擂鼓墩上空电闪雷鸣,风雨激荡,大雨像千万条鞭子一般抽打着大地。众人很快收拾工具和衣物撤回军营住处。

大雨下了一夜又大半个白天,直到第二天下午三点,天才开始转晴。

因为墓坑没来得及搭建防雨棚,人们不能工作,雨水积于坑内上涨,淹没了椁盖板。

考古队调来了潜水泵,插入盗洞内抽水。

一场大雨,墓坑内又是积水又是盗洞,把有些人的热情很快地浇熄了。

特别是当地有些干部,希望古墓内能挖出个古尸,能像长沙和荆州那样由国家出钱建个博物馆,让随县扬名。看这样子,这古尸肯定是没有了,其他文物怕也被贼娃子偷光了,没指望了啰!

一场大雨,却把谭维四浇得冷静而坚定了。谭维四和年近七旬的故宫博物院著名考古专家顾铁符,站在雨后的墓坑椁盖板上。

看到顾铁符悠然自得的模样,谭维四便问:“顾老,您看这墓内的情况?”

顾铁符反问:“你看这盗洞是哪个朝代的?古圆近方么!”

旁边有人问,啥叫古圆近方?

谭维四对发问的人说:“顾老说的这话,指的是古代盗洞都是圆形的,近代的都是方形的。”

顾铁符满面和善地对大家说:“盗洞上面的情况已看不到了,我的感觉这个盗洞应该是汉代或汉代之前的。根据洞口直径不到一米的情形,洞中仅容一人通过,应是私盗而不是官盗。这么大的墓,里面肯定有大东西,盗墓贼进来,也只能拿走一些小东西,大东西他们拿不出去。我认为大东西没有损失。”

顾铁符的话像一剂强心针,使得在场的人得到了鼓舞,对发掘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顾老的分析,谭维四觉得很有道理,心中的信念更坚定了:这墓里一定有好东西。

起重吊车修好了,继续从盗洞开始,向北边一块块地起吊椁盖板。

当北室椁盖板全部起吊完,只见北室满是积水,除水面漂浮起几小块竹片,什么也看不到。

谭维四叫人找来一根长铁丝顺着椁墙缓缓伸下去,测得椁室内的水深达3.13米,差不多两人深了。

当四十七块椁盖板全部起吊完毕后,整个墓室的结构清楚了,除北室和东室外,西室中间又被椁墙板隔开,分成中室和西室。

看全部积水抽干后的墓坑结构图,这个墓为三室一厅,很像如今的单元房结构。现场出现了喜忧参半的情绪。

△ 曾侯乙墓中室东南九鼎八簋青铜礼器出水状况

喜的是,四个墓室打开,西室水面浮出两口彩绘棺材,东室水面浮出八口棺材,也是彩绘的,有的盖身已经分离。这十口棺材是陪葬棺无疑,有这么多的陪葬棺,说明这座古墓的主人身份地位不低。

忧的是,整个墓坑全是浑浊的积水,晚风吹过,漾起阵阵的波浪。墓坑内的文物到底被盗到什么程度,还是未个知数。如果把水抽干,只剩一个光秃秃的大坑,岂不是劳民伤财?

有一位资深的考古学者摇摇头,随口吟了两句古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谭维四听了两位同行的诗,轻轻皱了皱眉头,说了句:“还早呢,出水才看两腿泥。加速排水,我要来个竭泽而渔,水落才能石出。”

-未完待续-

作家简介

刘益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仼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500余万字,出版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30余部。有诗文译介海外并选入中小学课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