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东南。在离开会稽郡吴中时,秦始皇就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等到了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以南)时就病倒了。到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时,始皇已经病危,他预感到自己已时日无多,便命随行宦官赵高以自己的名义写了份诏书,让正在上郡做监军的公子扶苏立即赶回咸阳准备办理丧事。此前,扶苏因反对“焚书坑儒”而触怒了始皇,被贬谪到上郡(今陕北榆林地区)做蒙恬戍边部队的监军。诏书还没来得及发出,秦始皇就崩逝了。这事只有丞相李斯、赵高、始皇幼子胡亥等少数几个人知道。因为始皇死在出游途中,还没来得及确定太子,李斯恐怕声张出去引发诸子争位,由此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故,便严密的封锁了皇帝暴毙的消息。李斯这样做,倒也情有可原。 秦始皇突然死去,深受其宠信的权宦赵高开始蠢蠢欲动。秦王朝的中央集权面临着一场严重危机。
始皇死在巡游途中时,赵高正担任中车府令的官职,皇帝的宝玺印信都由他掌管。他故意将始皇写给扶苏的诏书扣住不发,准备立胡亥当皇帝。胡亥是始皇的第十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故颇受父亲的宠溺,赵高精通律法,曾做过胡亥的老师,胡亥对其十分依赖,视其为心腹。狡黠的赵高很明白:公子扶苏为人正直且很有能力,他一直很看不惯自己的胡作非为,他若上位,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而拥立胡亥,实际上就等于拥立一个年幼无知且贪图享乐的傀儡皇帝而已,自己就可以轻易篡夺大秦最高权力,为所欲为。
赵高为了保胡亥上位,就去劝诱李斯。他先骗李斯道 :“皇帝的遗诏和宝玺都在胡亥手中,立谁当储君还不是你我一句话的事”。李斯表示反对,还叱骂赵高胡言乱语,满嘴皆“亡国之言”。赵高见一招不成,接着又祭出一招。他威胁李斯道:“当初你建言始皇‘焚书坑儒’,公子扶苏极力反对,最终惹怒始皇,被发配到边关去做监军,他若当了皇帝,第一个要报复的人就是你”!
赵高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双管齐下,李斯反复权衡利弊,最终涕泗横流,仰天长叹,决心与赵高、胡亥同流合污,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李斯很有学问,又深谙权谋,但他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贪恋“富贵极矣”的官位,总想保住好不容易才到手的既得利益,并福及子孙,所以一再妥协退让,委曲求全,终于屈从于赵高。对赵高的深层动机(复辟阴谋),李斯缺乏足够的认知,并甘做其附庸与帮凶,作为一个才学出众的封建政治家,他还是很有局限性的。
赵高掌控秦国实权后,立即改变了秦始皇实行的“法家” 路线,推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儒家治国理念,带领秦国全面走向了一条复辟、倒退之路。他更改秦律,先撺掇秦二世大赦天下,以“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极力扶植已被打到了的六国奴隶主、旧贵族东山再起,再作威福。他还“指鹿为马”,大肆屠戮异己,疯狂打击新兴地主阶级,对坚决执行秦始皇法家政策的大臣展开血腥报复,凡是不愿配合的文武大臣,均遭无情清洗,严厉镇压。秦二世上位不久,蒙恬的弟弟蒙毅惨遭杀害,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也被逼自杀,遭株连者不计其数。
那么,秦二世同室操戈,将20几个兄弟姐妹屠戮殆尽,他为何又将公子扶苏的儿子子婴给留下来了呢?扶苏是他最忌惮的一个哥哥,也是秦始皇生前指定的合法继承人,他岂不懂斩草除根的道理?有人说,扶苏之子子婴之所以没被胡亥杀害,是因为赵高不愿背彻底诛灭皇族这口黑锅,这才劝秦二世网开一面,子婴才得以大难不死。也有人说,秦二世残杀哥哥姐姐时,子婴还是个吃奶的孩子,对其皇位毫无威胁,这才侥幸逃过一劫,得以幸存下来。
这位神秘的孺子婴又会是谁呢? 按史料记载,说后来秦二世胡亥被赵高诛杀,又扶植子婴上位成了秦三世。子婴继承王位后对专权跋扈的赵高心生不满,于是和两个儿子密谋除掉赵高,由此可见,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应已成年,否则如此重要之事怎会与其商量。由此类推,这时的子婴年纪至少在35岁左右,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因为他只比扶苏小两岁而已,所以他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儿孙辈,亦不可能是秦二世胡亥的子侄辈,只有一种可能:他是秦始皇嬴政的堂兄弟。
按辈分算,子婴是胡亥的堂叔,对他的皇位应该毫无威胁,而且子婴这人颇为圆滑,能讨胡亥欢心,加上赵高、胡亥已将秦始皇的二十多位皇子、公主全部杀光, 均不想背灭绝皇族的罪名,胡亥又一直没有子嗣,如果将堂叔子婴也杀掉,那么赢氏王族就有可能真的后继无人了。赵高、胡亥虽然凶残戾狠,但考虑到这一点,未免有些顾忌,因此子婴方得以幸免罹难。 也有学者认为,子婴是始皇的同父异母弟嬴成蟜之子,胡亥的堂兄弟......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做考证了。 后来,刘邦率义军直捣咸阳,子婴无力抵抗,不得不交出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只维持了短短15年的秦朝,终于在民众此起彼伏的反抗中迅速土崩瓦解了。传说,秦三世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被项羽残忍肢解 ,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魔咒。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