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用他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极力挽救社会

 xianfengdui111 2019-04-26

孔子“仁爱”概念的涵义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9-04-25 09:45

  作者:卢忠仁

  孔子是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用他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极力挽救社会,他周游列国,奔走呼号,但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语)但他奉行“吾道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拯救社会,甚至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程度,他的拯救显得既刚健弘毅又带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孔子的主要著作是1170字的《论语》,《论语》中最重要的范畴是“仁”和“礼”。其中“仁”是最核心的范畴。“仁”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范畴。在孔子之前的《尚书》《国语》中已出现“仁”论。但讲“仁”最多的还是后来的孔子。孔子的《论语》中“仁”有109处,且含义众多,笔者将其主要意涵归纳为6个方面:

  1、仁者爱人。《论语·学而》:“汎爱众,而亲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的原则,广义的爱。“仁”即“爱”。如《国语·周语下》有“爱人能仁”之说。《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唐代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

  2、爱亲、孝弟为仁之本。孔子前的《国语·晋语》有“爱亲之谓仁”之说。《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老人,珍爱兄弟,这是仁的基础和根本。《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以仁爱的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后来,用“孝弟”“亲亲”解释 “仁”的说法也很多,如《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孟子·离娄上》:“仁之实际,事亲是也。”《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 这些论述都说明:亲亲、事亲,是仁的基础。

  3、“仁”是一种品格、境界。《论语·雍也》:“仁者乐山……仁者静。”《论语·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云:“仁者不忧。”《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还有《论语·学而》中讲的“温、良、恭、俭、让”等德行、品格也是仁的内容。《论语·泰伯》曾子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是说仁是己任,即人的重任、责任、担当。

  4、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孔子在《论语·述而》说自己理想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比如是,颠沛必如是。”就是说博学、问思、笃志等都是仁的范围。

  5、为仁由己,不在外求。《论语·里仁》:“仁者安仁”。安心于仁,或叫有仁德便心安。《论语·述而》:说古代贤人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是说仁在自己的内心,实现仁德是人的本分事。

  6、仁是礼的归宿,《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礼归于仁。仁是本,礼是末;仁是体,礼是用;仁在前,礼在后。

  总之,“仁”是一个包含人格理想、道德标准、精神境界的范畴,它体现的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也有人说是“原始人道主义”(李泽厚语)。(卢忠仁) 

责编:秦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