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读好书,画导图,让生活更幸福!

 容心居 2019-04-26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幌一郎曾为此公开撰文,称图书和版权作为人之创造精神的重要推动力,“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发挥着突出作用”。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文学作品

这幅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世界文学领域的名著及作者!


一、小说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

海明威:《老人与海》

科特·冯内古特:《猫的摇篮》

约翰·斯坦倍克:《人鼠之间》

波蒂斯《大地惊雷》

二、犯罪学

柯南道尔:《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

钱德勒《夜长梦多》

三、诗歌

狄更生:《诗歌全集》

惠特曼:《草叶集》

爱伦坡:《乌鸦及其他诗选》

四、思维

博赞 《启动大脑》

爱德华·德·博诺《六顶思考帽》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五、商业

孙子《孙子兵法》

艾伦《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

高汀《紫牛》

六、政治

奥威尔《1984》

兰德《耸肩的阿特拉斯》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七、艺术

伯格《观看之道》

迪萨纳亚克《艺术的目的》

帕里斯菲尔德《艺术之战》

八、历史

麦卡洛《约翰斯托恩·弗勒德》

希罗多德《历史》

弗兰克《安妮日记》

九、时事

奥巴马《无畏的希望》

汤普森《反知识》

路易斯《大空头:在末日机器内》

世界读书日  一起绘制《哈佛幸福课》思维导图

《哈佛幸福课》这本书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情感预测”,也就是预测未来的情绪是痛苦还是幸福?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好事发生,自然幸福,坏事来临,谁不痛苦呢?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

但这其实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就是,我们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我们却非常确定自己会出现的情绪状态。下面这些导图将会从科学的角度打破这种幻觉,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总是热衷于想象未来的幸福或者不幸,但这种情感预测往往是不准确的。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我们为什么热衷于预测,预测不准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修正吗?更关键的是,追求幸福还有意义吗?看看这些导图是怎样回答的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吉尔伯特,他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以“情感预测”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吉尔伯特之所以研究情感预测,跟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1993年前后,他遭遇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他的导师和母亲相继去世,与妻子离婚,儿子也在学校里出了问题。一年后,当他和同事兼朋友的心理学家威尔逊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他才发现,曾经以为这些重大打击会让他一直悲痛不绝,但是,现在情况并非预料的那样差,这个现象激发了他和威尔逊的研究兴趣,并共同创造了“情感预测”这个学术名词。


绘制:李帅

绘制:牟鑫

绘制:杨景涵

绘制:师晓虹

绘制:沈海亚

绘制:刘薇

绘制:赖良城

绘图:黄丽

绘制:王雪飞

绘制:薛丽娜

绘制:唐娜

绘制:贾唯艺

绘制:张莉娟

绘图:吕宏佳

绘图:苏晓琳

绘图:冯喆

绘图:马燕

绘图:贺菊中

绘图:施燕莎

绘图:李凌美

以上就是导图《哈佛幸福课》绘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吉尔伯特是“情感预测”领域的专家,专门研究为什么人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在这本书里,他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来推进问题的不断深入;得出的结论似乎又是一些人所共知的常识,比如想象力有缺陷,记忆不靠谱,幸福是一种感觉,要参考别人的经验等等。但是,常识是什么呢,常识就像一座豪华的监狱,我们享受它的时候无法意识到它对思维的禁锢,要打破这个禁锢,就需要对常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视为理所当然,这正是吉尔伯特在本书中所做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