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所谓鲁迅题签

 芸斋窗下 2019-04-26

王锡荣


近日很多报刊争相报道,鲁迅、刘半农题签《梅兰芳歌曲集》亮相上海博古斋春拍会。“……刘半农题赠鲁迅,鲁迅十分喜爱,复题署‘天华、半农新作,迅自留一九三十年上海’”,俨然重大发现。


其实,业内人士一望而知,此物断无可能,连鉴定都几乎多余。


一是从大背景说,鲁迅这时早已对梅兰芳不那么感兴趣了。他在1927年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演讲中已经对梅语含讥刺了:“看看梅兰芳姜妙香扮的贾宝玉林黛玉,觉得并不怎样高明。”


二是这时鲁迅与刘半农也已基本不来往。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中说:“自从我万不得已,选登了一篇极平和的纠正刘半农先生的‘林则徐被俘’之误的来信以后,他就不再有片纸只字投给《语丝》”,1929年鲁迅到北平探亲,也没有与刘见面,可见其关系之僵。此后鲁迅在日记中就只在1933年提到:得到刘托鲁迅弟子台静农寄赠鲁迅的五本《初期白话诗稿》。这是因为刘半农编辑的这本书中收了鲁迅的诗歌作品,是给作者的样书。然而就在同一年,鲁迅还在《“感旧”以后》一文中辛辣地讽刺了刘半农。虽说1934年刘去世后鲁迅也写了《忆刘半农君》,可是他在文章中却说:“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面,那时候,我们已经几乎无话可谈了。”


从这些一看就知道,1930年会不会发生现在说的题签故事了。至于说见了这书“十分喜爱”更是令人失笑。


这些,还不算真正的否定性依据。就看“题签”,单个地看,每个字都有几分像鲁迅的字,但是摆到一起,根本没有鲁迅字的味道。每个字的笔意都是不连接的。所以看惯鲁迅字的人,一望而知是仿的。而且这仿的人,也实在仿得不算高明,只大略仿到了鲁迅的形,而完全仿不出神。


再看刘半农的题款,说是题赠鲁迅,可是居然没有一个字提到鲁迅,凭什么说这是赠给鲁迅的?刘半农再浅薄,也不至于这样无知啊!


尤其是落款更是笑柄。这书又不是鲁迅自己所著所编所译,他怎么会写“自留”呢?这是连题赠的常识也没有了。再说,鲁迅也从来不在别人送给自己的书上再写这样的题款啊!真要这样郑重其事,那对象也轮不到刘半农,再何况,要题写,也不能在这样的位置啊!


总之,漏洞百出。把鲁迅糟蹋到如此田地,也算是很“创新”的了!作为鲁迅研究者,是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的。


为什么要这样拙劣地造鲁迅的假呢?无非为了获取暴利。从1994年至今,中外所有拍卖公司凡拍卖鲁迅的手迹,只有一回是真品,就是去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拍出一本鲁迅题签的《小说旧闻钞》,卖到11万。紧接着,鲁迅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上)拍出了29万的天价。书虽然是真的,可是也绝对不是市场的真实价格。炒作的理由,据说因为鲁迅自己说只卖出了21册,其余都在印刷厂被火烧了,所以特别珍贵云。其实呢,鲁迅只说在印刷厂的被烧了,却没说家里还有多少藏着。其实,在《鲁迅日记》上明明记载着:他先后让周作人从绍兴寄给鲁迅上下册各24本!他也没说1919年把全家从绍兴迁居北京时,还带去多少!反正以后也常见他日记上记着拿这书送人的——目前,仅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同样的版本就有好几本!


我们对于鲁迅的书被拍出高价,当然并不想发表什么看法,然而这种无厘头的恶炒,却是除了扰乱市场外,别无可取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