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反思——评杜甫《秦州杂诗》(十七)

 乐学高中语文 2019-04-26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杜甫48岁时为避安史之乱和关中大饥,弃官(当时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西行秦州(今天水市),举家往依从侄杜佐。客居秦州三个月有余,同年十二月入川。

流寓秦州和暂居东柯期间,杜甫写下了《秦州杂诗20首》。这组五言律诗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反映安史之乱期间秦州的风光,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乱,身世飘零之悲,亦流露隐居避世之意和牢骚不平之怨。

其中《秦州杂诗》(十七)首联“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诗歌开篇便给人一种极其压抑之感。秋来夜渐长而昼愈短,加之边地秋雨连绵,昏暗之中晨光难觅,恍恍惚惚之心顿生囚徒般压抑之感,流寓避乱于此,诗人的心绪难免悲从中来。

颔联“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骤雨沛然而降,檐雨侵帷幔,诗人未言秋风,而一“乱”字写尽了秋风的不合时宜,檐雨借秋风之势,肆意侵入,秋风秋雨之凄寒透彻心扉。诗人远眺,乌云低垂,盘桓不去,若行动迟缓之老者踱步城郭。在骤雨未歇之时,下一场山雨,欲来之兆已显,诗人盼晴之心无望,此种晦暗的天气笼罩诗人心头,仿佛那未曾平息的战乱,使得诗人心忧家国之心难平。

颈联“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诗人无望之余,将视角由远及近。诗人闲看鸬鹚窥浅井以觅食,蚯蚓上深堂以避湿。这些细节描写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致,同时也恰恰说明了诗人的百无聊赖和孤独寂寞。通过写井水丰沛,庭院成涝,来从侧面写秋雨持续之久,再次点明“边秋阴易久”。

尾联“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以景结情,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车马萧索之由,诗人未曾言及,而是宕开一笔,只言“门前百草长”给人以冷清孤寂之感。读到此处,不免让人想起杜甫《蜀相》诗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词中的“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丞相祠堂之阶芳草萋萋,实为无人吊唁;将军别墅之台苍苔丛生,实为无人到访。这其中都或多或少隐喻着诗人们的身世之悲,承载着诗人们对君臣相得的渴望,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慨叹。

试卷主观题设题“请从明写和暗写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其实,明暗角度实则正面与侧面,然答题之关键在于答出所写雨之特点,及雨与意境、情感上的关联。

杜甫诗歌鉴赏始终围绕着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入世之愿的渴望而不可得,及心忧家国黎民的家国情怀来作答,都不会离题太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