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蓬/陕西境内茶马古道

 老鄧子 2019-04-27

专栏

1--汉水流域茶园采茶时节

陕西境内茶马古道

文/王蓬

茶马古道的诞生与茶叶的发现与饮用密不可分。茶圣陆羽曾在其所著中国最早茶叶专著《茶经》,其中指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即三皇五帝时代。另据中国现早方志晋代学者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古巴国献茶周武王(?---前1043),其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汉中其时即为古巴国统属。距今超过三千年历史。茶马古道的诞生要伴随着三个条件:一是茶叶的发现与饮用;二是马匹的驯化与使用;三是古道的发现与开辟。缺一不可。

茶的发现在三皇之世。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对这段文献有多种解读。但对茶诞生于史前三皇之世并无异议。马帮起于何时?应该说伴着六畜的诞生,人类就发现了马的乘骑与驮运作用。秦人的先祖就是因善于驯马,才获得了西周王室的重用。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军队配备战马战车已属常态标配。秦兵马俑出土的铜车马就是最好证明,可见马的驯化与驮运源远流长。

那么古道开辟起于何时?我们知道,关中平原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之地。既然关中长安是全国中心,那就必然要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把京都省府与边城远地沟连起来。若在平原,道路修筑就比较容易。早在西周,就已建立有整套的修筑道路的规格与标准。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并与田亩面积、水渠长短、城邑大小统一规划,整齐而富于变化,统一中透出威仪。出自三千年前我们祖先之手,若不是记载这些事实的是出自1979年四川青川县发掘的一批秦武王二年更修田律的木牍记载,真正让人不能相信!

2-七条古道示意图

只是关中平原以及北方地区并不产茶, 周秦汉唐王朝所需贡茶皆在秦岭以南的汉水河谷与四川盆地,这中间横着一道天然屏障:秦岭与大巴山。且都是东西延绵,长达千里的巨大山脉。秦岭最窄处也二三百公里;当时植被茂密,没有指南针,完全可能迷路;沿途人烟稀少,食宿无着;更不说暴雨山洪,毒蛇猛兽;加之,千山万谷多不胜数,清人毛凤枝所著《南山谷口考》所记,仅从潼关到宝鸡,秦岭便“凡得谷口百有五十,尤其要者三十有一焉”。诸多山谷,何是通途?

稍加细想,便疑窦丛生,古人怎样穿越蛮荒险峻、望而生畏的秦岭?沟通中原与大西南的呢? 真乃千古之谜!

据《史记.六国年表》说公元前451年,秦历共公城南郑,说明秦人已从关中直走到汉中;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蜀人殷末已走向中原;穿越秦巴大山的古道发现与使用应远在三皇之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再一个事例是2700多年前,“一笑千金”的美女褒姒生长于秦岭南侧的古褒国。而周幽王的国都却在关中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可见居于秦岭两侧的古人已有频繁的交往,险峻的秦岭并不曾隔断人类的婚姻联系。

那么古代先民是怎样发现和开辟道路的呢?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由于地球自转,内应外力的结果,在地球表面形成成为突兀云表、东西延绵的大山。在欧洲,有东西延绵的阿尔卑斯山脉,成为区划北欧与南欧的分界线;在相对应的亚洲,则有划分中国南方与北的秦岭。秦岭西起甘肃临洮,横跨陕甘、直到河南伏牛山地,以主脊为界,北坡的雪水流进渭水汇入黄河;南坡雨水则归流汉水汇入长江。所以秦岭也是区划中国南方和北方,长江与黄河中国这两条大河流域的分界线。

亿万斯年,岁月悠悠。

秦岭被雪雨激流冲刷为条条幽深狭长的河谷。这些河谷又被古人利用。可以想见,当初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状态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河谷平缓,少翻越山岭之苦。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中原与大西南的秦岭山中,竟然有河谷可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古道首先经历了自然踩踏与自然发现的阶段。

3-古道多缘河谷-此为褒谷孔雀台残存石梁

在己经发现并经专家认定的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古道,基本上都是沿着河谷修建。秦岭山谷很多,比如褒斜道是沿褒水与斜水开道;故道,也就是陈仓道则沿着嘉陵江河谷;傥骆道则沿傥水与骆水;米仓道、金牛道、荔枝道也是沿着汉水或嘉陵江的脉流河谷形成。

沿河谷选修道路充分体现了古人选道的智慧。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现代铁道与公路的修筑之中,被称为沿溪线。这在中国文字中也能找到依据,古语无水不成道。所以道路的“道”字加“辶”部首,因要沿水才能行船。可见古道产生于古文字之前。

秦岭山中的河谷地带,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古代先民踩踏开凿的原始小路。比如留坝县境内界牌关附近,褒河对岸数百米长的整体山石上凿有脚窝,间隔在半米左右,正好是一步距离,一边临河,一边为山崖,仅容一人行走。1992年我参与拍摄纪录片《栈道之乡》,曾涉河过去仔细观察,这种脚窝显系人工所为,即使在铁器出现之前,新旧石器时代,也可以用石制的砍砸器凿出。古代先民在沿河谷迁徙时,精壮男子在前面危险地段,开凿可供通行的脚窝,妇女则抱着孩子,沿着小道禹禹前行。直到现在,这些小道还为山区群众在捕捞、采集时使用。在访问中得知,凡缘河谷不时能发现这样供人行走的小道。蜀道专家们认为这极有可能就是古代先民开辟的原始小道。

4-明清时期的褒斜南北栈道图

这些原始小道为以后的官驿大道提供了先期准备。之后的驿道也正是经过长期筛选,逐步定型下来,目前被专家们确认的古道有七条。其中4条穿越秦岭,由西至东为:陈仓道,宝鸡越大散关,经凤县至勉县茶店出口;褒斜道,由关中眉县斜谷进山,从汉中褒谷口出山;傥骆道,由关中周至进山,至洋县傥水口出山;子午道,由长安县南子午镇进山至安康石泉出山。穿越大巴山的有3条路,由西向东为金牛道,即今勉县西行经宁强入川道路;米仓道,由汉中南行经碑坝进入四川;荔枝道,由镇巴至万源道路,因接涪陵曾为杨贵妃送荔枝而得名。穿越秦巴山脉的古道尽管有七八条之多,但对散居千山万岭间的乡镇村落来讲仍有可望不可及之感,尚需若干支线沟通,再是战乱与自然灾难,此塞彼通,故古道无不成网状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古代先民自然踩踏、自然发现的原始小道并不是可供车马通行的栈道。把原始小道开辟为官驿大道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秦岭河谷崖危坡陡,溪流湍急, 要修大道, 必须采取特殊方式, 也就是栈道。那么,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称其为栈道?《韵会》称:小桥曰栈。《汉书》载:栈道,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中说:我国古代在峭岩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道路。

5-连城山腰残存的明清古道-多走驼队马帮

据史料记载秦人的建筑工艺相当发达,不仅留下万里长城、兵马俑等奇迹,《史记·秦始皇夲记》说: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便在咸阳塬上仿造这个国家的宫殿,以空中阁道相通,“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骊山”,这种空中阁道从咸阳直到临潼,延绵百里不绝。秦代工匠修筑空中阁道的技艺,很自然的会运用到修筑栈道中去。

更重要的是秦人此时己发现和使用鉄器。成书于周秦之际的《山海经》记载秦地有六处产铁。《中国冶金简史》也记载:“ 近年来,在陕西临潼、咸阳一带,出土了不少秦的鉄农具和鉄工具,如鉄凿、铁铲、鉄犁、鉄锤等。”鉄器的发现和使用不仅使秦王朝能够开凿郑国渠与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等不杇的水利工程,也为凿架栈道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撑。古人依据不同的山形水势,创造了多种形态的栈道,依据遗迹复原,有五六种之多,最多也最常见的是平梁立柱式,即在临河石崖上凿孔架木,在水中立柱支撑,加上栏杆,铺上木板,便可供人马行走。再是依坡搭架式、多层平梁支撑式、平梁立柱加篷盖等。最绝是一种千梁无柱式,由于河水湍急汹涌,无法在河中安置立柱,于是单把石柱木梁插进悬崖壁孔,再铺上木板,类似今日楼房伸出的阳台。据说,这种栈道还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史书中有记载,在秦岭深处太白县境王家楞乡,当年诸葛亮屯军的赤崖残存有七根石梁,足见记载不谬。在秦巴大山中凿架栈道,是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前国力的炫耀,也是早于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一项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所以,最早记载栈道的《史记》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6-褒斜道黑杨坝村栈孔遗迹

在秦巴山脉原始小道的基础上所开辟的官驿大道自然也就成为茶马古道。《新唐书·陆羽传》中说“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早在唐时,北方游牧民族就开始用马匹与中原王朝交换茶叶。《宋史·食货志》所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反映出宋时茶业繁胜的史实。《明史·茶法》中记载,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昭:“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陕西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集散地主要在在汉中与长安两地。

茶叶的流通路线主要沿着穿越秦巴大山的川陕古道,茶叶的产地主要为陕南的汉中与安康茶区,再是川茶。茶叶的市场主要在北方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和内蒙古,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南欧、北非等地。有学者认为安康茶北去长安,不须经汉中,而是子午道,因子午谷南口在今安康境内。子午道南起石泉,经宁陕穿越秦岭,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故称子午道。在穿越秦岭的陈仓、褒斜、傥骆诸道中,子午道北口距长安最近,出秦岭山口不足三十公里即到长安城下。

7-秦巴山区的背二哥

《资治通鉴》记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

但东汉建和年间,镌刻于褒谷口石门中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却分明记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由此推测,子午道的开通就应是秦末汉初,推理应该更早,否则刘邦的数万人马就不可能“道由子午”到达汉中为王。

事实上,子午道不仅是陕南通往山外的要道,也是连接川东与长安的捷径。唐代是地球的温暖期,杨贵妃所食荔枝四川涪陵便可生产,从涪陵起程,经汉中镇巴、西乡穿越巴山;再沿子午道经石泉、宁陕穿越秦岭,便可将荔枝送往贵妃翘首以盼的临潼华清池了。今日由西安至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也大致与古道所经相符。其中穿越秦岭的段落是子午道,其中穿越巴山的部分便是荔枝道。

8-安康茶多走子午古道

根据《方舆胜览》记载:“由涪陵达长安只用三天,荔枝香色俱未变。”明代诗人王云风《子午谷》诗云:“马前铜笛数声频,柳底行来汉水滨。且喜晚炊来子午,曾经春雨忆庚申。采茶路曲穿林女,放濑声高荡桨人。却叹盛姬几误国,荔枝飞骑独沾尘。”这首诗中 “采茶路曲穿林女”分明写的是沿途所见陕南茶区景色。

还有必要讲讲在古道上驮运茶叶的马帮。从实际情况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官营,如明弘治十八年(1505)内阁首辅杨一清在《茶马疏》中说当时买马之茶主要来自川陕两省,两省“合用运茶军夫。四川、陕西都、布二司各委堂上官管运。四川军民远赴陕西接界去处,交与陕西军夫,转运各茶马司交收。”这显然就是官营,有专门的运茶军夫。清初学者张邦伸在《云栈纪程》中记载:“马道驿备驿马54匹,马夫27人,协济2人。”这些官驿大道所设驿站备有驿马接送货物,其中重要的商品便是茶驮。

由于“茶利大兴”,商人便私自购茶易马。茶马官商则纲纪废弛,贪污腐败,造成胡贩皆愿与私商易马的被动局面。不得已,明弘治三年始招商,变官营为私营,让商人直接去市场竞争,政府坐享税收之利。

于是在古道奔波的商队便全部依靠私人马帮,据明清两代沿用的《天下水陆路程》载:西安至汉中段,从长安的京兆驿始,经咸阳的渭水驿,兴平的白渠驿、长宁驿,武功的邰城驿,扶风的凤泉驿,岐山的岐周驿,凤翔的岐阳驿,宝鸡的陈仓驿、东河桥驿、草凉楼驿,凤县的梁山驿、三岔驿、松林驿、安山驿、马道驿,褒城的开山驿,再50里至汉中府,共18驿,即需18天路程。马匹要负重穿越秦巴大山,艰难险阻,且要半月之久,只能结伙前行。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专门人才和专业性马帮。有些经验丰富的赶马人,有了积蓄,有了自己的驮马,但自己没有可从事的商业,只承担运送货物的任务,成为专业马帮。干马帮的大都是底层群众,马帮头甚至马帮庄主也不例外,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在血盆里找饭碗。能干马帮的都是能够吃苦,爱动脑筋,善于总结失败教训。“行船走马三分命”,马帮生涯艰辛险恶,更需要患难与共,结成团体。

9-山区马帮

由于出行一次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月半载,百人百性,只有靠规矩约朿,否则无法长久。马帮一旦行成,衣食住行,各自分工,人与马都有整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或禁忌,入了马帮就得遵守。人员、骡马、货物是马帮的三大要素。听以规矩或禁忌也都是围绕这三大要素制定。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本事。他们要懂沿途习俗,辨别道路,观测天气,懂骡马性情,再是支帐做饭,砍柴生火,上驮下驮,医人医畜、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应对突发意外……荒山野岭,举目无亲,如何生存全靠自己,谁也帮不上谁。懒汉二流子根本无法在马帮里混。

下来是马,在马帮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马,马帮就无从谈起。就大范围而论,适宜行走山道的马,大都被称为西南川马。再是马与驴交配所产的二代骡子,兼具马、驴优点,体型高大,耐力更强,适合驮货行走。所以马帮十分注意选拔体形较高大、体格健壮的识途好骡来当头骡,它是百里挑一的好牲口,也是多次出行积累下经验的骡子,好马识途,能够起到带路、避险、防盗、识主的多重作用。比如,要渡河时,常是铁索上鋪架木板,在风浪中搖摆,常有骡马畏缩不前,这时只要有经验的骡子带头前行,后面依次二骡、三骡、四骡……就会跟上前行,化险为夷。所以,每支马帮十分注意选拔头骡,一个好头骡价格也是一般驮马的数倍。主人对头骡也十分看重,对它们都精心喂养,也着意打扮,比如马脖悬挂精致的铃铛,还包装上红绸子皮项圈一类。

10-秦巴山区马帮依旧

过去,西北商家大都是靠赶马帮起家。所以马帮与商家天生就有亲密合作关系,在马帮内部,由于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处客栈,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可谓一损具损,一荣具荣。因而相互之间亲如兄弟。马帮常年在外,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宽让容忍,和气为上,是马帮都要遵守的规矩,否则就处处碰壁。所以经验丰富老马帮迂事对人都讲义气。在运货途中,若遇到别的马帮人或骡马病了,都会全力给予帮助。碰到塌方断路,也会合力去修。缺了粮草,也会相互接济。争抢道路,争抢顾客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那是马帮最为忌讳的。

马帮每次运输上路,事先都要周密安排,祥细筹画,马锅头、赶马人各司其职,不能乱套。马帮有严格的规矩,赶马人要绝对服从马锅头的指挥,讲诚信、守信用。既是行业必需,也是生存之道。

马锅头与赶马人之间,多以家族、亲友、乡邻、伙伴等关系为主,有天然关系,再是共同利益,因此,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的关系容易协调,效率也较高。马帮与商号之间,存在互利关系。有的马锅头就有自己商号,更与马帮关系密切。这也是尽管历史上改朝换代,马帮却能够生生不息,存在千年之久的根夲原因。

在千余年里的茶马互市中,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的边茶集散地。产于汉中和安康的陕青茶和四川的巴蜀茶输出的茶马古道,主要是子午道和贯穿明清的南栈(金牛古道),与北栈(分别利用陈仓北段和褒斜南段的连云栈道)。直到1937年抗战前夕,第一条穿越秦巴大山的川陕公路与1955年宝成铁路修通,秦岭巴山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天险,马帮驼队才完成历时千年的使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茶马古道也成为遥远的记忆......  

11-当代打手机的背二哥

经典回顾:

王蓬/陈忠实:白鹿原的绝响(上)

王蓬/陈忠实:白鹿原的绝响(中)

王蓬/陈忠实:白鹿原的绝响(下)

王蓬/不朽的丰碑  ——陈忠实逝世三周年图祭

王蓬/清明忆路遥(上)

王蓬/清明忆路遥(下)

王蓬/一位前任院长

王蓬/蓉城访艾芜

王蓬/青木川镇记

王蓬/瞿家大院记

王蓬/对话余秋雨

王蓬/翻译大家王智量

王蓬/诸葛亮在汉中事考

作家简介: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投稿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